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如果,教育制度可以扮演伯樂的角色…
捷豹失去速度,同時失去生命;望草原興嘆的跛腳馬,又能有多少發揮呢?
適合集中牧養的孩子,一旦沒有了指令遂失去指引、方向毫無目的任意奔馳,形同無銜之馬茫無所從。然有些孩子生來自在,若將他們關進柵欄反害之,此時,真正需要的是徹底鏟除柵欄,使之在草原上奔馳以盡情。
孩子之可塑一如泥巴陶土,其柔軟可捏揉、可擠壓、可成方圓。可是當教育走在盲與固著上,必然導致其學習受阻,發展受限,真是得不償失。
「目前這種教學方式,適合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學生,這樣或許能幫助他們學習更多和找到方向。但是對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我來說,這種方式無異是浪費時間,」弟弟的語氣裡夾帶深深的無奈。
曾經在文章中寫道:「能夠激發出一個人向前奔馳力量的,那就是適性/適合的教育。」是啊,到如今,我仍然這麼以為,而且透過熱情、積極行動的決心,學習者一定能夠跑出自己的力道以揮灑才情。然而在制度裡,學生要獲准以自己的方式起飛其難度之高,除非能證明自己是天才,資賦優異的天才。唉!有時不免疑惑,何以中學階段教育竟是如此地缺乏自主與彈性呢?
路遙知馬力!
孩子垂頭喪氣,愁眉不展,雙肩上沉甸甸的背包至少十公斤有,「不必驚訝,同學的不會比我輕,」他說,壓得他喘不過氣,既無法好好入睡又不能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好累,怎麼做都沒用,被掐住的感覺好痛苦,這樣怎麼學得好呢?」
母親就個人學習胃口、方式之不同與速度間的分野,給孩子打了大河與湍流的比方:「你的學習就像一條表面平靜流速緩慢的大河,可是河面下,那股看不見的速度正以異常強勁的能量奔向大海;而且你的學習需要經過徹底消化與發酵這個環節方能到達高點,這也是為什麼當你達到一個高度時亦同時具備了廣度與深度。只是眼前的情況並不利於你的學習模式與頻率,以至於你感到疲累和氣餒。但無論如何,務必保護自己不被制度與不當的教學方式吞噬,而導致精疲力竭信心崩潰。」
孩子嘆口氣接著說道:「學生被老師、學校管,被制度限制,真不知這些對學習有什麼幫助?
「學生需要的壓力不應該是來自制度,而且在壓力下學習罄竹難書;
「千里馬要在草原上奔跑,不是關在柵欄裡。」制度的囚籠拘束他自由想飛的渴望,受制的痛苦扭曲了他的臉孔和聲調。面對教育,他有深刻的體認和見解。
「孩子,媽媽瞭解你的付出和辛苦,無論如何都要咬緊牙根,一定能通過眼前這一關;你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去實現自己的草原,我要看到你的鬃毛在風中飛舞!」Ω Mimi 2010
請參閱2009年10月之<做孩子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