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興趣 VS. 分數=升學率

這是一個重視升學率的國家(當時因旅行到此對本地的教育概況未及深入瞭解),試問有那個以升學率為導向的教育制度不敏感於那個百分比而斤斤計較?因而當升學率佔據主導權時理念亦臣服其下,當升學率凌駕於學生的需要時,人變得不可理喻。東方如此,西方亦然。

分數,引導別人看你的目光與評價,其影響力無遠弗界。當分數成為唯一醒目的價值,人的性向/興趣淪為陪襯,人的能力尚不及幾組數字來得更易取信於人。以我們切身的例子來談。

時間進入十一年級的第三學期,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入預選十二年級的必修課程的階段。當師生家長四人圍桌而坐時,導師先開口問學生下一學年打算選修的學科,一邊翻閱成績:「嗯,你要讀理科,可是你的化學成績只有C,不夠!你要不要考慮選比較輕鬆的學科,讀起來比較不吃力?」

學生成績理不理想變數很多,最現實的還在於你會不會考試。擅長考試的學生在這方面自然佔有一些優勢,反之吃虧在眼前。兩兄弟即是一例,擅於考試的弟弟在理化方面的能力多得力於哥哥的指導與提示,結果哥哥自己的化學成績卻不如弟弟。

老師如是說,顧問遂以:「你選的課很難唷,很不好唸…喔,」進行遊說。在表述一件事時,因民族性和習慣使然,我們傾向直接說明,西方人則基於「尊重,避免傷及個人自尊」採用比較迂迴的路徑,並設下許多障礙,以便說服你聽從其建議/指示。表達方式不同,目的一致。直到會談結束前,兩位老師輪番使用「艱難」,「辛苦」,「很吃力」等負面字眼圍剿,企圖說服學生放棄己見,從而選擇他們認定的較為輕鬆的學科進行學習。

在會談上使用不同的語言溝通,形同在眾目睽睽之下咬耳朵一樣失禮。但礙於當時情勢,媽媽用中文跟孩子說了八個字:「當仁不讓,堅持到底。」

他們眼見孩子堅持己見,頑強難以說服,話鋒一轉:「如果你堅持要選化學,那這一科的成績在十一學年結束前必須提升到B才行,你可以嗎?很辛苦喔?」哥哥基於興趣選課,教師以分數取人。而學生唯一能證明自己價值與能力的也只有分數,還要保證自己一定能在短期間提升自己的成績。最後,與會者都必須在選課單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負責。

散會後,母親寫下僅兩句話的信:「感謝您的協助。信任某某,他總是達陣得分。日後,您會以他為榮!」給參與協助選課的兩位老師。

為自己的前途,面對強勢要有當仁不讓的勇氣!很快的,不出兩個月即證實母親所言,哥哥不僅在十週之內(距學年結束尚有十週之遙)將自己的化學分數拉高甚至超越他們設定的門檻,還以自己興趣方面的實力為學校取得注目。

分數不是唯一。人生旅途上還有更甚於分數的事,需要我們投注絕對的心力以赴。不從眾,是做自己的開始。Ω Mimi 2009

註:學生十二年級的修業學科,即是該生會考時的科目,其會考成績關係到學校整體升學率的表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