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站在教育這堵巨牆之前

站在教育這堵巨牆之前,走自己的路,障礙重重,而障礙來自於人。人的迂腐,侷限,官僚,鄉愿,以及人對權利的欲望與掌控。既然,我們選擇了在家教育(受教權),校方理當給與適當的尊重和充份的信任,以及從不同面向思考,以客觀看待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這一環。學校,抑或藉此機會,以檢視兩套教育觀之優與缺,而不是企圖運用同一套思維和體制來捆綁約束你。世界之所以繽紛多姿,乃在於多元,而多元的基礎在彼此的尊重與包容,也尊重對方的需要和選擇。

主流教育的刁難與損失

校方一再強調,羅列出在家教育師資群的學經歷背景,對他們而言有多麼的重要。更甚有之,要求我們具體提出教師們的學經歷證明文件,以確認教師之任教資格。簡直就是刁難。

在我們的教師群裡,不乏博士、名師(任教於海峽兩岸),還有一群熱情洋溢,愛心、耐心與能力俱足的老師,他們唯一沒有的,是文憑。曾經,同這麼一位老師聊天,他對兩個男孩的指導不遺餘力:『如果學校裡的老師,都能像你們一樣有愛心和耐心,勇於追求理想和實踐的決心,我相信,沒有孩子不喜歡上學。』聽了這話,他臉紅、無奈,一度以為我在調侃他:『噯,別這樣說嘛,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功課其實都很差乜,而且,都是黑名單上赫赫有名的人哪,怎麼能…。』

從這個對話中,獲得兩個訊息,一是當斤斤計較於文憑現象成為主流教育的領導的同時,人才以可見的速度在消失。這種態度,永遠找不到優秀的老師,教不出優秀的學生。一是教育工作者的僵化跋扈,教師的保守自大,葬送不知多少有才氣天賦,且將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孩子們。

整體來說,教育界從不承認自己莫名其妙的驕傲,刻薄,有眼無珠。教師,不過就是3600行中,謀生的職業之一。這一行,不會因此比幹勞力活的人們來得更高尚。捫心自問,您教給學生的是什麼?就憑那兩本教科書?當教書,仗的是文憑時,請問光鮮的履歷和熱情、愛與良心孰重?

權力的宣示

自學記錄,記載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過程,也是學校藉此了解學生校外受教育的憑證。沒了憑證,師我間便失信任基礎。諷刺的是,即使有,尊重和信任仍然空氣般稀薄。

舉個例來說,校方不斷索求關於孩子在家教育與各項活動的記錄,還不忘提醒你,最好能將2.5公分厚的資料夾填滿,製作精美更好。有意思的是,當他們收到記錄後,仍不斷地問你要東要西。於是,當校長繼續提出相同要求時,本人實在忍不住的問:校長,幾天前,您要的記錄,都交了,而且還是一大疊,難道您還沒看?猜,校長怎麼答:「哦!?唉,唉呀,你也知道,我很忙啊,事情很…多的,那應該還在某某老師那邊,可能她還沒有發下來。」

要,雖只是個簡單的動作,但其背後思維是複雜的且掺雜著對人的強烈質疑,對個人權利的宣示,為維護其面子的舉措。要,旨在確定你有沒有做,至於你怎麼做、有否遇到挫折,需要幫助與否,那都是其次。

家庭訪視

明文規定,於學年中,學校應對在家教育的學生進行數次訪視。事實上,訪視在家教育學生,學校覺得麻煩,不重要,是額外的增添負擔的業務。於是,從開學拖到期末,從十五分鐘退到十分鐘,然後,自動放棄訪視的機會。

家庭訪視,是了解在家教育生,生活與學習的關鍵時機,是與學生、家庭交流的時刻;不同理念,兩套思維或在短暫交會中,擦出火花。放棄,既然你選擇放棄,那就千不該萬不該將『我們不了解學生,不知道學生在家裡都在做什麼,學什麼』成為掩飾失職的藉口。貽笑大方。

權利與責任,一刃兩面。思之,慎之!

學習場域

當校方斤斤計較於孩子的分數的同時,對於你是否在校受教育也成為其挑剔的重點。以他們的認知,學生的學習應發生在校園,也惟有在學校,學生才能學會合乎社會期望的,未來貢獻社會的技能。以至於,在家教育模式一直令他們耿耿於懷,假我是為你好行體制束縛與壓抑之實。尤其每年遞送申請書的季節。

孩子沒進學校,將學不到該學的東西,基礎不扎實後繼無力,將影響往後的學習。邏輯上完全說不通。學校絕不是唯一受教育的場所,一個有心於學習的人,無時無刻,無處不學習。對一個有心於學習的人而言,督促與規範也不存在。自學與自制的能力何其可貴,有能力的人,不需要任何形式、框架的約束。

在家教育的重點,在於沒有任何制度、規範與框架下,考驗孩子的是,能否獨立完成學習,接下挑戰,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同時,面對自己。考驗父母的,是態度及持續力。Ω Mimi 2007

附註:計畫書都寫第四年了,校長還丟下這麼句話:「不會寫的話,我們老師可以教你寫。」教育工作者的輕視和敵意,只因我們不循指示,未能滿足其虛榮心,於是損人兩句都痛快。當然,校長的好處是,盡管嘴上刻薄,叨完後還是依了你的想法。關於這一點,由衷感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