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執子之手與子同樂


武藝世界,現實與虛幻之間最是引人入勝。喜愛武俠小說者,莫不為書中描繪的境界與其各門派千奇百怪的功夫,如拳打腳踢、刀槍劍棍乃至飛簷走壁、氣功…之魅力所動。嘆為觀止之餘,不免陷入幻想與憧憬:「倘若自己也有這麼一身功夫…。」

機緣巧合

兒想練拳念茲在茲,娘想習武日月年年。說來機緣巧合,就在我們朝思暮想此事之際,訊息天降。今,執子之手與子同樂,此學武之一樂也。

為什麼是八極?太極是也,只機緣不巧,始終未遇。總之八極、太極不過一字之差,不妨礙。這樣您明白了嗎,咱可是個,大外行。

武之舞也

無論那個領域皆有其獨特的語言與情境,只一旦與你的生活產生關聯便不再只是冷生的文字與陌生的景況。想像,突然真實起來。

「拳,」師曰:「運圓用直。」

「形、法、功,先求形似,繼而求法,…。」

上面是集訓時出入耳際最為頻繁的句子。聽是一回事,臨到出拳,方才明白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稻草人。動作需要自覺。誠如,不跳舞不知舉手投足滑稽逗趣,手忙腳亂之餘還要當心岔了氣。事實上,舞步/招式異曲同工,只要記住招式名稱,再加上點想像既能在虛空中比劃比劃,依樣畫葫蘆的結果,即使未達強筋健骨之功,亦不失自得其樂之趣。

提到「集訓」,與其睽違數十載,早忘其況味。驀然間,身歷其境,唉!悔之悔矣,退堂鼓既敲不得,那麼就拿出態度來對付。集訓,集合形體上的緊張疲累,精神上的充實滿足,雖然辛苦,收穫良多。

習武的孩子們

若說學武是學打架的話,可能遠了。與其說學打架,不如說學習如何修養心性與強筋健骨吧。因而修養有了雙層意義,一在形體一在心,心形同源。

上面說了學武不是學打架,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或出於好奇,或陷入格鬥場景的幻想,於每招式之間必然追問其如何破解,像丁丁就問了一個切身的問題:「教練:像我這麼矮,萬一被抱住了該怎麼辦?」聞言,大夥啞然失笑。只見教練那沒了輒的表情,邊搖晃他碩大的腦袋,說:「那你命該如此,沒救了。」

習武的孩子多不拘小節、處處自在,與樂山者有共通之處,很可愛(可愛,指的是他們尚未社會化之情真意摯的一面)。

起床號

凡與生活掛上勾的,必然生動有趣,記憶容易。下得山來雖未修成正果,做做樣子倒還行。於是,這個「樣子」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學以致用」嘛:

一記「貓洗臉」,洗得賴床兒口鼻眼全皺在一塊兒。半夢半醒之間兒糾正,說:「是媽洗臉,不是貓洗臉。」

「頂心肘」勝過鬧鐘響震天,必讓賴床小子立即驚醒,因為,實在太癢了;

「黑虎偷心」,聲東擊西,絲毫不馬虎;

你滾,我剷,你滾滾滾,我剷剷剷,使的正是「捨身下式」。喝!豈有不下床的道理。

到了這節骨眼,小子還撒賴的話,看我一記「錦雞抖翎」準讓左右兩造清醒且同聲大叫:「很痛耶!媽──啊。」至此,為娘的雙掌啪啪兩聲,撂下一句:「餐桌見。」不亦樂乎。

小子賴床,再沒有比母親的豆腐拳、草包腿更管用的。而且,兩個孩子比鄰而眠,正好給了媽媽左右開攻(協調)的機會──廚師有廚師的料理方式,娘有娘的變法。呵,再均衡不過。

同孩子一起學習,無非是激勵與檢驗自己最好的方式。執子之手與子同樂。讚啦!Ω M 201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