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校外教學


在我們過去的印象裡,校外教學時老師會發下學習單,學生只需依照學習單上的指示做答,輕鬆交差。因而校外教學幾乎就是玩樂的代名詞。在這裡不然,校外教學簡直就是挑戰。

第一次,孩子們參與學校的校外教學,目的地分別是位於本市南邊港口的航空與火車博物館。一早出門前,媽媽說,今天要出去玩,好棒!孩子們卻噘著嘴說:「哪裡是去玩,這算成績的,媽,戶外教學佔成績的百分之四十五耶!」

是,戶外教學佔成績45%,比重之高,令學生萬萬不敢輕忽。學習單裡沒有填空和問答題,考驗的是學生有沒有用心,挑戰的是學生有沒有從學習中發展出自己思想和觀點。

完成學習單,光有答案不足以證明你學到東西,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跟生吞活剝沒兩樣,未經消化的東西說服不了人,淬煉不出一個人的思想深度,亦形成不了觀點。因此,除了參觀見聞,不足的部份得上網找資訊,閱讀相關書籍,幫助自己瞭解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最後,還要納入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並提出具體證據來支持與證明你的判斷和論述(有建議更好),如此才算完成心得報告。如果你的觀點裡尚包含對人類的影響或啟發則更具意義。完成,意謂真正學到東西。

校外教學回來後,學生有兩星期的時間以完成學習心得。這種報告,有些老師不要學生寫多,更不要長篇大論,以不超過A4紙張的長度是理想的,但是,學生一定要有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可見「有自己的想法」顯得多麼重要!Ω Mimi 2009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選課與志願


十二年級學生修習的學科關係到未來進入大學就讀的科系,至於如何決定學科則取決於學生的性向及學業成績(最大比重)。

當學生升上十一年級,是思考與決定未來進入大學學習方向的一年。該學年的第三學期,學生在老師協助下依據個人性向與成績選擇下一學年也就是十二年級的必修學科,其所選擇的課程也是該生大學會考時的應考科目。參與這項作業的人員有學生、導師、顧問和家長。

假設甲(海外學生)未來想進入理工或工程學系就讀,他必須選擇ESL、兩門數學、物理和化學;如果學生在十二年級修的是這五門課程,那麼在填寫大學志願時不受限制,所有的科系皆可填選。乙(本地學生),若他選擇英語學習、第二外語、兩門數學和化學,除了工程,他可以填選如醫、藥等其他學系。若某生未來進入大學想唸生物系,那麼十二年級的必修課程裡至少要有一門生物。所以選課要謹慎。

英語學習分本地學生(English Study)和海外學生(ESL);ESL又分難易兩級。數學也分兩門,一是數學學習(Math Study),一是專業數學(Specialist Math)。英語和數學學習為必修,其他三科則依個人性向與志願修習。有人會問,若不選數學學習呢?當然還是可以唸大學,只是受到的規範和限制很多,未來能選擇的科系實在有限。

另外,像醫學院是少數幾個科系在會考後需要面試的。未來想當醫生,除了會考成績,面試這一關要過不了可能就沒有機會走入醫界(可以考慮到別的國家試試)。

2011年的大學會考,是2010年實施教改後的第一次會考,其考試模式亦隨之改變。Ω Mimi 2009

關於考試


關於考試,本地自十二年級以降,皆採四學期制,也就是十週一學期,期與期之間有兩週的休假日,當第四學期結束後,會有一個長達六週的大假日,也就所謂的暑假。

每一學期「至少」有一次考試,第四學期有一次期末考。在同樣重視升學率的國家來說(是的,這是一個重視升學率的國家),考試的次數雖然不多(悄悄增加中),學生平日在功課、學習上的表現與用心程度就顯得格外重要。

高三的期末考試,對學生而言,除總結三年來的學習之外,它是一個非常重要且關係到是否取得高中畢業文憑,以及能否順利進入大學的大考試。考試的科目依據學生所選定的學科進行,每一科目的考試時間是三個半小時。

接著是每年十一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大學會考,也就是我們的學測。會考之所以長達一個月,是因為考試科目是依據學生所選擇的學科而定,人人不同,因此考試的時間也不一樣。比方說:甲選擇兩門數學、物理、化學、ESL,這五科就是甲會考的科目;乙選擇ESL、第二外語、兩門數學和化學,那這就是乙的會考科目(學生選擇的學科關係到志願填寫以及未來進入大學就讀的科系,至於如何決定學科則取決於學生的性向及學業成績)。

十二月中,考生會收到會考的成績單。為求慎重以確保學生有想要的科系可唸,在收到成績單後有一星期的時間可依據考試成績重新填寫志願。直到翌年一月中左右,考生才會收到正式的學校/科系錄取通知單。

大學會考有一套複雜的計分方式,高三的成績和會考成績各佔一半。如果會考的成績很好,而高三的成績不佳(尤其考試),計分上會吃虧;如果高三的成績很好,會考失常,影響比較不那麼顯著。Ω Mimi 2009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時間還沒到


在西方教育環境裡,同樣有他們堅持的傳統價值與認知標準,有思想開放亦有食古不化者。

老師SP堅持:「在我班上英文和數學兩門課不准學生跳級,那是基礎,不管你能力多好,按部就班就對了。」

JO對能力好想越級上課的學生更是百般刁難。

W則認為學生能力可以就讓他上去,與其做沒有效率的學習,不如讓他發揮。

面對教師的想法與差異,學生說:「天堂地獄只有一線之隔。」

又,當學生因能力得以越級上課,即便提早修完高中所有課程時,仍不能畢業。理由是,時間還沒到。

例,十年級的愛迪生,在十年級結束時,既已取得十一年級各科的學分且成績優異,2010年升上十一年級他大可直接進修十二年級的課程,但他選擇放棄。放棄的原因是,即使在十一年級取得十二年級的學分,他還是無法提前畢業。

不過,在制度領導下,還是有某種彈性開放給提早修完學分的學生,假設學生提早修完該學年課程也取得所有的學分點數,學生可以為自己想進修的科目/項目/計畫提出申請與要求。只是,你還是得待在高中直到畢業。(其他省份的規定略有不同)

很矛盾嗎?不,一點也不。學生只是教育制度下的一只風箏,當制度凌駕於人的需要時,既是如此。只能說,這是一個既傳統又守舊的國家,按步當車方是上上之策。Ω Mimi 2010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學校二三事


英語學習

2009年,正式進入課堂。

一日下學回來,恆說:「自習時,我正在看課堂上發下來的作業單,ESL老師D走過來,還叫一個十二年級的大陸學生一起來,跟我說,聽不懂的地方可以請他幫忙翻譯。老師說,作業單不重要…,他的意思是,要我把自習的時間拿去交朋友,和找相關內容深入閱讀,並要我從英文比較好的大陸學生身上學英文。」

第二天

恆:「我去問老師K,怎麼樣才能把英文學好?」
K:「有認識說中文的學生嗎?」
恆:「沒有。」
K:「這樣比較好,在學校就講英文,不用擔心,會一直進步的。」

不論是語言,還是各領域的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您呢?

蒼蠅的熱情

恆說:「媽,我自習時,數學老師SP走過來,在我旁邊坐下,說:『以後有問題就問我,要帶數學辭典,還要坐在老師前面,』接著,SP還打一個比方:『蝗蟲會纏著農田吃掉你所有的農作物,但是你知道,我們這裡有很多蒼蠅,牠一直纏著你,那你要像蝗蟲和蒼蠅一樣,一直纏著你的老師,老師會很高興的。』」

聽了這話,頓時,心裡好安慰。只不過,這一年方才過半,教師似已備妥黏蠅紙,以對付窮追不捨的蒼蠅。而且,你若將他問倒了,他可也是毫不客氣的跟你一翻兩瞪眼,惱羞成怒之下,給你一個大大的 D 喔。

校外教學

老師為為期五天四夜的校外教學旅行開出琳瑯滿目的裝備表裡,除睡袋、衣物、盥洗用品、文具等,其中「枕頭、棉被」的字眼令我們目瞪口呆,不得其解。

由於睡袋都在台灣家裡,我們也不想為一次旅行添購新的裝備,於是孩子去問老師,學校有沒有睡袋可以借用。老師的回應歌唱般地輕快:「對不起沒有,喔,沒有睡袋你可以帶棉被啊。」坦白講,我們不太適應這個笑話,還為此犯嘀咕。

出發當天清晨,天色朦朧中我們來到集合地點,由於來早了廣場空蕩蕩的。等了一會,幾條人影陸續從黑暗中走進光明。緊接著,遊覽車出現,後面還拖了一節行李車;睡眼惺忪的男女學生亦相繼來到。眼前,至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抱著大枕頭上車,扛著棉被的亦不在少數。

不可思議!原來全付武裝(野外生活裝備)在這裡派不上用場,旅行就是把家搬過去。國情不同,生活與學習方式亦大相逕庭。Ω Mimi 2009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重返校園無損顏面


孩子再度步入校園,是為拓展未來志業奠基,乃因應需要而發生,正如人的一生,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抉擇。

因應孩子的學習需求與發展,從在家再度走進校園並不可恥。並非一日選擇在家教育就得終身在家,也不是選擇了在家教育就一定要搞出名堂,這樣的心態已先絆住自己,往後的路如何走下去?

他人的選擇或建議無法緩解多少您下決定時的猶豫與掙扎,有時反而是阻礙。而他人的抉擇影響干擾到您的決定,暗示著您在認識自己與瞭解自己的需要兩方面,尚有一段可期待的距離。無論如何,惟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道路與方向。

留在家裡,還是回到校園,各人理由與動機不一而足。與其帶著孩子擺盪於入學和自學之間消耗精神與能量,何不讓孩子待在一個令他/她感到安適得以從容穩定學習的環境,以發現他/她的興趣,建築他/她的能力。也許目前您的孩子對書本沒有興趣,可是他/她擁有許多父母不知道的才華,等待被發掘和肯定。

傾聽內在的聲音,忠於自己的感受,正視自己的需要,它會引導我們找到正確的路。Ω Mimi 2009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擠眉弄眼


(一)

甲:你相信花會跟人擠眉弄眼嗎?
乙:從來沒想過那件事噯,它對你這麼做了嗎?
甲:嗯,就是擠眉弄眼啊。
乙:你有眼花嗎?
甲:沒,我沒眼花,有老花。

(二)

甲:都這個年紀了,你的眼睛還很亮,眼白很乾淨耶!
乙:嗯,久未受社會污染的原故。
甲:不,是你們住的地方空氣好。

自然與心景。Ω Mimi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