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探 路


父母是天職。永遠都要記住。

「孩子的成長,不容蹉跎與等待,與其與體制僵持不如走出自己的路,否則輸掉的是孩子的人生。」於此一前提下,我們寧可先站穩橋頭堡,至於其他,一切隨緣。

如果您的孩子還只有十一二歲,尚且無法體會我們的急迫心情。倘若您家裡有已屆成年的孩子,也有升學的困擾,那麼,您會懂得母親的憂心與焦急,也能瞭解孩子的煩躁。自能明白我的意思,理解我們的猶豫、徬徨,抉擇與掙扎。

談到升學,對兩個孩子來說,在台灣要找到一個能夠支持他們興趣與發展的教育環境,誠屬不易;就在家教育的孩子而言,不管你要去那一所學校,站在對方的立場你就是求人。怎麼說我們都是納稅義務人,憑什麼就要受這種窩囊氣。姑且不管政策怎麼頒訂,特別是站在第一線的學校和教師要不願意撇開成見敞開心胸,一樣是徒勞無功。

幾年在家教育下來,深刻體認到,毋須期待政府給個合理周全的政策,不必奢求政策急轉彎生出同理心。教育乃國之大計,這事情還要小老百姓疾呼力爭,國家興衰朝夕之間。市井小民如我們,工作、家庭、生活裡的繁瑣雜務,已經佔據生活的中心,人生路上還有更要緊的事勝於與體制爭論,與政策拼鬥。

孩子的成長,刻不容緩。唯有先建設好自己,未來,才談得上供獻社會。幾經思量,為孩子的前途,我們再沒有時間以蹉跎,決定給自己半年的時光,去經歷與瞭解其他文化對教育所持之觀點殊異。

擱筆之際,離家已然萬里。Ω Mimi 2008年7月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清新草原百里香


百里香花語,勇氣;蘊含祝福寓意。

曾有詩人以「破曉的天堂」形容百里香散發的氣息。然而,詩人的高遠意境,非平凡如我能體會。個人粗淺的感受是,百里香,如雨後清新,如草原開闊心曠神怡。它不似迷迭香那般強烈,與新刈的青草瀰漫在空氣中的鮮活氣息有著異曲同工。每次看到它,忍不住就呼盡肺裡的空氣,然後,深深吸入一大口百里香的芬芳,讓它的清新充塞整個胸腔和呼吸道。

第一次看到百里香,是在市場裡的蔬果攤上,和其它紮成一束束的新鮮香草成堆地置於桌角,不仔細還發現不到它。若依據我們觀察人的角度來形容的話,那就是不起眼。毫不起眼的外型,卻散發出如許醉人的芳香。所謂人不可貌相,用在植物上亦然。

百里香Thyme,植株高約三、四十公分,又名麝香草,唇形花科(葉片十分迷你,外型肖似我們的雙唇),產於地中海沿岸。此一含鐵質的香草,摘種容易,耐寒不耐濕(一星期澆水一次可也),且要記得避開溽暑高溫。新鮮香草風味優於乾燥過的香料,不過,不耐久藏,二至三天風味最佳。

百里香,那獨特的芳香很四海,親和力夠,不會壓過其它香料,燉湯做菜,葷素皆宜。百里香入菜烹調,為原本滋味淡薄的蔬菜增添風味,很開胃唷;煎煮鮭魚時,丟幾枝下鍋,去腥;拌入新鮮香草調製過的牛羊肉,混合蕃茄(速配)蔬菜一起烹煮,嗯,香氣醉人,勇氣倍增。它更是西方料理中不可缺少的香草植物。(檸檬百里香,新鮮香草散發濃烈的檸檬香,聞之令人舒暢,加熱之後,反倒不如麝香百里香。)

兩則關於百里香勇氣的傳說,一是維納斯女神為特洛伊戰爭傷亡慘劇落淚,其淚落入土中化作百里香;一是百里香和引發特洛伊之戰的斯巴達國王曼尼勞斯的王后海倫有關。這一戰達十年之久。浪漫故事的背後,往往是人們承擔不起的慘痛代價。Ω Mimi 09/2009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關 係

約莫兩三年前,曾有那麼一小段時光,七年級的小女生展現未曾有過的自信和美麗,盈盈笑容帶有渲染的力量,一旁的友人都能感受到她的開心,也為她高興。

在那個家庭裡,男孩是母親的生命,凡事有求必應,特別是長子,母親安排張羅一切;女孩的待遇不如兄弟。家裡的男孩都在三個夏天前去過美國,女孩至今連護照也沒有。

今年,餐桌上,女孩輕輕的說:「去美國,我也要。」媽媽冷冷的瞥了她一眼,以一貫甜膩的語調回應:「好…噢。」事實上,再甜的嗓音也隱藏不了冷漠和距離。

還記得有次幾個家庭相約出遊。當時,正在洗手間裡的我,意外聽到門外母女倆的對話:

「媽媽,我生理期也來了,我…我沒有帶衛生棉,你…有沒有,」女兒小心翼翼對母親說出她的困難。

「哎呀,你怎麼這樣,我只帶我自己要用的,你自己的事自己要記得,我沒辦法幫你記那麼多,」母親劈哩啪啦將自己的不滿,不耐煩一股腦兒地洩了出來。

母親對女孩的嫌惡寫在臉上,女兒的痛則刻在心底,並展現在言語行為上。女孩巴望著母親也能像愛哥哥一樣愛她,則恨不得弟弟消失無蹤。親子情緣一世長,若男孩需要父母全心全意的愛與支持,女孩何嘗不呢?

有些人終其一生苦苦追尋的並非功名成就,而是一份溫暖的關係,踏實可靠的感覺(甚至只為一個肯定),如父愛、母愛,親情,那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正是支持我們在人生路上遭遇險灘艱難得以通過考驗的後盾和依靠。

親子,是人在世上最初和最根本的關係,家庭則是學習與人互動的第一個場域。父母的態度關乎到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自我認知、自我肯定/接納、自信與表達,亦決定其未來與人互動的能力。而且,一個對自己抱持正面看法並懂得欣賞自己的人,在人際關係上也比較能夠坦然面對旁人的眼光和評論,及用積極健康的態度和方式與人交往之。Ω Mimi 08/2009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適性兩則

音樂篇

七八年前,弟弟的鋼琴老師,是當時某國立大學音樂系二年級的學生。年輕教師,親切溫和,可是彈起琴缺少力度,幾堂課上下來,感受不到她有成為音樂家的衝動,感受不到她對音樂的熱情和憧憬。說明白點就是,一點都不像彈了十多年琴的人。每每教琴,連她自己都哈欠連連。

懇談之下,始瞭解,她自幼學琴,往後一路都是音樂班升上來,可是對音樂一點興趣也沒有,課餘兼課也是為給父母交待,一切家裡做主沒有她說話的餘地;父母堅持她未來成為音樂家,因為音樂家才是這個社會上有真正地位的上流人。

聽完她的心語,方才連上我先前的感覺,也難怪,她講起話總是有氣無力,很不快樂的孩子。雖然心疼,愛莫能助,只有建議她跟家裡坦白,趁著才大二,轉到自己有興趣發揮的科系重新開始,要不等到大學畢業,對她和父母都是不小的衝擊。

藝術篇

戴著眼鏡,個子不高的小五男孩,提著畫袋走進教室。找位子,張畫布,擠顏料,一切就緒,他並沒有開始畫畫。他神情恍惚,望著窗外好長好長一段時間,姿勢也沒變過。兩小時過去了,眼看就要下課,他提起筆,匆匆畫下當天的主題。

下課前十分鐘,父母姊姊三人走進教室,逕自走向男孩的身旁。男孩看到父母有些緊張。

媽媽都還沒站定,先說話了:「你看你,你今天畫的什麼呀?」媽媽也不管教室裡還有其他學生,繼續說:「你看你同學他們畫的都比你好看…,」男孩,低著頭。

接著爸爸開口:「你,今天又不專心啦?怎麼回事呀你?」

男孩拿著畫布走到老師身旁,請老師改圖。一家人都跟了過去。

媽媽霹靂啪啦的丟出一串問題:「老師,你不是說這孩子可以畫嗎?你看他畫那個什麼啊?我看他同學還比他能畫,」接著:「老師,那要多久呢,你上星期不是說,只要他…,…。」

「這孩子是可以畫,但是急不得,」老師的臉一沉,十分客氣的跟媽媽解釋說:「學畫畫不是三天五天的事,起碼給他三年的時間,三年之後再去評論…。」

一個月後,男孩消失了。

教育以符合人的特質為依歸

音樂家、藝術家的崇高,雖令人們萬般景仰,可決計不是人人皆能有成的道路。

音樂、藝術,需長時間的栽培養成,乃至終生投入。詮釋樂句、琢磨色彩構圖需要的是敏銳慧黠的心靈,豐沛的感情放得開以奔馳,圓熟流暢的技藝仗的也是恆心和毅力。這是一條既漫長艱辛又急不來的路。

教育以符合一個人的特質,性向發展及需求為依歸,與其強求,何不建立孩子的生活能力,發展他/她真正的興趣,從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開始呢。Ω Mimi 2008

無 題

假使,人們可以藉由三言兩語認識一個人,自然也能經由片面之詞曲解一個人。

倘若人,尤其是半生不熟或陌生人誤解/曲解你,是經由他人訛傳、蓄意中傷、或片面之言,而接收了種下誤解你的因,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解釋,解釋什麼呢?會接收流言訊息的人,有能力過濾真偽,分辯是非嗎?輕信,不正是社會的特質。

換個角度思考,當對方把你當成對手還是敵人的時候,要感到榮幸,在這個當下,從阻撓中看見自己的韌性和耐力。而韌性和耐力是一個人得以突破困境生存下去的基本元素。

總之,所有的事情,無分好壞,一句話乃至一個意念,從何處出發,終歸再度回到該處。

善忍,是唯一的路。Ω Mimi 2009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半調子政策

如果達文西生在這個時代,他只會是主流教育眼裡的庸才。今天,他是成功自學者的代表和典範。

我們都瞭解,理想的溝通是最不經濟輕鬆的一環,尤其教育當局不能給你任何承諾甚至剝奪你該有的權益時,家長要扛起完全的責任和擔子,還要面對渾沌不明的將來,在家教育與自學這條路可謂倍嘗艱辛。

在家教育與自學所面臨的困境,猶如摸著石子過河:為什麼升學管道無法通暢,為什麼來自社會/學校/政策的排擠如此之巨大,為什麼花上無數時間溝通同一件事卻仍得不到該有的回應與尊重,為什麼同是納稅義務人卻因為我的選擇而被迫必須「自動放棄」該有的權益…。

您我心裡有數,這是教育當局決策體系對在家教育自學生層層把關,重重限制,說白了就是不放心。明擺的權利下放,實則不脫管束之實。個人確信,有心於在家教育的家庭,除了對自己的需求深刻瞭解,還擁有高度自我治理的能力,那裡需要藉由外力來約束與管控。我們要的,無非就是一條平等而開放的升學之路。

既然決議通過亦行之有年的教育選擇權,那麼接著便應朝向真正落實該法案邁進,而非眼前的半調子以為政策通過便是給了民眾交待。在我們執行在家教育與自學的過程,切身體會到,政策之外那張無形的網限制住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家庭,約束每一個有心向學的孩子,而這一切一切的約束,都化作各種理由、障礙出現在生活與學習周遭。

政策的修訂或可等到數據齊備,但在現實中,孩子的成長一刻都不能等待。若政策在需要發生很久很久之後,還要經過各個層級之繁瑣會議和統計數據的證明,方才思索修訂或放寬其可能性,那麼我們如何期待整體社會未來所呈現的素質比眼前更要進步呢?

九月十二日(六) 的會議,考驗的是決策體系和整體社會的視野與肚量,以及決定未來國民的教育素質與涵養的指標。您我都在教育這條路上努力,我們抱持的目標與期望是一致的,只是路徑不同,方式不同,但殊途同歸。Ω Mimi 09/2009

9月12日的全國自學座談會上會有一場專門討論「後期中等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發展規劃」(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高中自學) 詳情請見: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http://www.homeschool.tw/

父母的選擇

首先,我們要釐清在家教育裡的「在家」,指的是在「家」這個場域進行學習,更多時候我們是離開A家到B家去進行學習,而非鬆散悠懶的待在家中。請不要曲解它的意思。選擇在家教育,也不是為了獨樹一幟或與眾不同,而是需要,學習的需要,人的需要,並以需要出發以決定選擇。同時,請尊重我的選擇。信任與包容,若不存在於教育體系中,我們如何教育下一代學會信任與包容。

主流教育的缺失與不足

好奇、好問、好學是孩子皆有的特質,不同的孩子擁有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學習需求,可惜,他們無法在主流教育環境中得到發展的機會與適當的刺激,只能各自嘗試、摸索、繞遠路,甚至受到嚴重的壓抑、歧視和排擠,遭遇重重困難與挫折。幸運的人,或有機會走出自己的路,多數人只能默默做著自己不擅常、不喜歡的工作,平庸一生。而造成平庸的最大罪魁禍首,來自於政策的制定,千古不變的教育模式。試問,這個社會快樂嗎?您我快樂嗎?

主流教育最令人詬病之處,乃在其公式化與一致性,其刻板僵化扼殺人之最可貴的特質,且令其屈從於體制的權威。主流教育乃數千年儒家教育傳襲下來的制度,選取菁英的制度,將人置於單一面向來評斷其有無受高等教育的機制。如考試取材,以考試成績來決定一個人有無受教育的機會。

不可否認,當考試決定一切,同時也決定了整體社會未來的形貌。而考試仍然是最後主宰,多元遂成為表象,一個永遠無法落實的表象。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事實,整體社會的組成,包含有士農工商等等不同領域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能力、特質與才華的人來充實的社會。而今,在考試機制的運作下,我們面臨了只有一種人,一種氣質,一種思維,您認為,這個社會沒有危機嗎?這個社會的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教育當局要感謝身體力行的父母

我們都曉得,被強制走在既定道路上的孩子,等於被迫放棄其與生俱來的特質/天賦,經年累月地在高壓且機械化的環境下學習,能力會喪失。如果,有機會,讓他/她再度回到原來的路上,提供一適當的發揮空間,施予足夠的刺激,它會再回來,並得到發展。這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學校裡的學習不盡人意,可當空間對調,那孩子活脫換了一個人似地。

由於在家教育的自由度、靈活與機動性,皆非其他教育模式可以取代。在家教育與自學在教育環境上的營造,且教育方式因人而異,以及提供適宜的空間與豐富多元的刺激,以滿足不同特質、天賦、才能的孩子,使其潛能得到充份的開發與發揮。這正是,何以家長寧擇挫折多而困難度高的在家教育,一是反映主流教育的缺失與不足,一是藉由身體力行以實踐在家教育,期使孩子在不受傳統的制約與束縛下,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力氣和速度奔馳。Ω Mimi 09/2009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心 意

朋友傳封有關於九月十二日(星期六)一場專門討論「後期中等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發展規劃」的全國自學座談會的信過來。只是機緣不巧,每回接到類似的信,都遇到我們在旅途上不克參與,為此本人深感抱歉。

曾經和朋友在即時通上談到,不管那一條路都有其辛苦與艱難之處,都會遇到挫折和障礙,但是,一旦決定要走下去那就不要回頭看,除非,你要放棄或另尋出路。相信,不論是為在家教育政策奔忙的人,或執行在家教育的家庭都需要鼓勵,像我們一樣。無論如何,我們都願盡心力即便微薄,不只是為自己更為整體教育努力。

礙於目前個人暫無法分身參與此次活動,茲將我們在家教育經驗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個人對於在家教育的期望分別記錄於「父母的選擇」與「半調子政策」中,略盡心意。萬分感謝,你們辛苦了。Ω Mimi 0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