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適性兩則

音樂篇

七八年前,弟弟的鋼琴老師,是當時某國立大學音樂系二年級的學生。年輕教師,親切溫和,可是彈起琴缺少力度,幾堂課上下來,感受不到她有成為音樂家的衝動,感受不到她對音樂的熱情和憧憬。說明白點就是,一點都不像彈了十多年琴的人。每每教琴,連她自己都哈欠連連。

懇談之下,始瞭解,她自幼學琴,往後一路都是音樂班升上來,可是對音樂一點興趣也沒有,課餘兼課也是為給父母交待,一切家裡做主沒有她說話的餘地;父母堅持她未來成為音樂家,因為音樂家才是這個社會上有真正地位的上流人。

聽完她的心語,方才連上我先前的感覺,也難怪,她講起話總是有氣無力,很不快樂的孩子。雖然心疼,愛莫能助,只有建議她跟家裡坦白,趁著才大二,轉到自己有興趣發揮的科系重新開始,要不等到大學畢業,對她和父母都是不小的衝擊。

藝術篇

戴著眼鏡,個子不高的小五男孩,提著畫袋走進教室。找位子,張畫布,擠顏料,一切就緒,他並沒有開始畫畫。他神情恍惚,望著窗外好長好長一段時間,姿勢也沒變過。兩小時過去了,眼看就要下課,他提起筆,匆匆畫下當天的主題。

下課前十分鐘,父母姊姊三人走進教室,逕自走向男孩的身旁。男孩看到父母有些緊張。

媽媽都還沒站定,先說話了:「你看你,你今天畫的什麼呀?」媽媽也不管教室裡還有其他學生,繼續說:「你看你同學他們畫的都比你好看…,」男孩,低著頭。

接著爸爸開口:「你,今天又不專心啦?怎麼回事呀你?」

男孩拿著畫布走到老師身旁,請老師改圖。一家人都跟了過去。

媽媽霹靂啪啦的丟出一串問題:「老師,你不是說這孩子可以畫嗎?你看他畫那個什麼啊?我看他同學還比他能畫,」接著:「老師,那要多久呢,你上星期不是說,只要他…,…。」

「這孩子是可以畫,但是急不得,」老師的臉一沉,十分客氣的跟媽媽解釋說:「學畫畫不是三天五天的事,起碼給他三年的時間,三年之後再去評論…。」

一個月後,男孩消失了。

教育以符合人的特質為依歸

音樂家、藝術家的崇高,雖令人們萬般景仰,可決計不是人人皆能有成的道路。

音樂、藝術,需長時間的栽培養成,乃至終生投入。詮釋樂句、琢磨色彩構圖需要的是敏銳慧黠的心靈,豐沛的感情放得開以奔馳,圓熟流暢的技藝仗的也是恆心和毅力。這是一條既漫長艱辛又急不來的路。

教育以符合一個人的特質,性向發展及需求為依歸,與其強求,何不建立孩子的生活能力,發展他/她真正的興趣,從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開始呢。Ω Mimi 200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