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7日 星期一

酸辣湯-發生在校園裡的笑話...

第一則:吃肉不好,把它丟了!

晚起。在急忙慌亂中無暇為孩子整治早餐的母親,於孩子上學途中匆匆為孩子買了早餐店的三明治裹腹。

在教室裡,孩子安靜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享用美味的早餐-三明治。教師走過去對著吃早餐的孩子說,吃肉不好把它丟了,並堅持要孩子將手上的三明治裡的火腿片給扔進垃圾桶。

教師此舉,留給孩子的是一臉的錯愕和憤怒。


第二則:不可以踩到牠,蟑螂是有生命的!

教室裡冒出一隻蟑螂,引來一陣不小的騷動。怕蟑螂的女生尖聲驚叫,喜弄人、惡作劇的男生興奮。當然囉,調皮的男孩怎能就此罷手於這麼好玩的事物之前呢?伸出腳來,好整以暇的-像貓-左戳右擋的踢翻了正在遊躲的蟑螂,致腹部朝天六腳亂蹬。

教師見狀,立即施以嚴厲的口吻:「不可以踩到牠,蟑螂是有生命的!」頓時間,興奮的男孩、尖叫的女孩不知所措,人人躡手躡腳的來回穿梭在蟑螂橫仰的地方。

教室裡桌椅成排,要這些發育成長中的孩子們步步為營還真不容易。在嚴肅緊張的氣氛中,一名繃緊神經為丟垃圾不慎踩扁了蟑螂的男孩,卻因此招致懲罰。教師冷漠而惱火的說:「給牠唸阿彌陀佛,然後清乾淨。」

偉大的教師傷了「服從命令且小心翼翼的孩子的心」,也賞了宗教一巴掌。


第三則:悔過書是要燒給天使看的,讓天使知道你自己做錯的事。

班導師自願加入丟沙包的行列,同學生一起玩,左丟右傳。

教師躲在一個身材胖碩的男孩背後。沙包可沒長眼,不偏不倚正好丟上導師的臉。接著,教師三番四問:誰丟的?就是沒人敢應答,當然也沒人敢承認。教師惱羞盛怒之下,要學生們寫悔過書,還說,悔過書寫了是要燒給天使看的,讓天使知道你自己做錯的事。

約莫一個多月後,當我們圍在營火前聊天(班級露營,教師有事未同行),孩子們講述這件事當時的情況,並將心裡的感受說出來的同時,旁聽的父母們插嘴問道:那你們都知道是誰丟到老師的嗎?當然囉。可是你們都沒有說出來不是?孩子們異口同聲說,她那麼兇誰敢承認,而且是她自己要來玩的啊!


第四則:把手拿開,不要摸你的東西!?

高大俊秀的小五生席恩,正值青春期(以男孩的發育來說,他算得上早的),不知是發育中的孩子生理衝動令他禁不住地就要觸摸自己的下體,還是說因為周遭人的眼光和過度反應,讓他緊張得不知手該擺放何處,於是一個簡單的拉拉褲角(短褲)的動作卻變成當眾觸摸下體?殊不知,他的這個動作已經明顯的引起班導師的極度反感和嫌惡。班導師亦曾多次跟席恩的父母表示,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是個性侵犯!

今天,席恩輪值日生,中餐過後要負責整理餐盤湯鍋並將之送回廚房。當時,我正在跟老師溝通小兒的問題,席恩端著他的餐具來到導師面前:「老師,我還要做什麼?」話說當時,他的左手不自禁的移到「敏感處」…。班導師見狀,立即給予嚴斥:『席恩把手拿開,不要摸你的東西!』接下來,原本是我找班導師談論小兒的在校狀況,結果卻演變成教師跟非該生家長吐苦水!

班導師談到席恩,處處不滿:「你知道嗎,他先是當眾摸他的生殖器,現在呢整天挖鼻孔,挖了鼻屎就放到嘴裡吃掉,還問同學要不要吃?現在…其他的同學給他搞得很反感,每個人都覺得他很髒很嘔心,也沒有人願意讓席恩去洗飯匙,所以這個星期我都沒有讓他洗。」、「席恩都這麼大了,還人跟動物都不分,有時候還去抓土來吃…!」從教師的口氣、態度以及所用的語彙中不難發現,最需要幫助和成長的其實是教師本人。

(席恩是小兒的同班同學,對於他的情況除了聽小孩提過數次之外,也從他母親處得知。其母,則對於教師無法用正確正常的態度來看待青春期的變化並引領學生成長,頭痛萬分。)

※這名教師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碩士學位,曾任電視公司記者。

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菁英部落

經由某刊物的報導,片刻之間「菁英部落」成為一股旋風,令有子女者無不欣羨嚮往之。平心而論,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教育和未來,有誰不懷抱著期盼和夢想?

什麼是菁英?菁英,指的就一定是具有財富、知識和時間的人嗎?若說,菁英代表的是社會上某一個階級或族群,那麼它所指的自然就是特定的對象囉!特定,意即少或是稀奇。而特定對象的一舉一動,無不處處吸引著大眾的目光和仿效,通常他們所帶動的亦不僅只是時尚而已。也就是說,當這個特定的族群使用「不同於」一般大眾的方式生活、思考甚至吃飯的時候,不但格外引人注目且立刻蔚為風潮成為時尚的表徵。

這可壞了!因為,忙的是菁英,而盲的是大眾。往往,我們輕易地落入一個既陌生又美好的霧谷中。如果我們可以等一下(霧散了),環視一下(道路),或是想像一下(現在和未來)…,也許就更能了解,他人所遵循的方向、執行的方式是否真是自己內心的想望、渴求,還是出自於…?

教育方式與選擇因人殊異。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必妄自菲薄,其實,在教養子女上我們所付出的精神心力、努力,所懷抱的期望,和社會上的人們並無分軒輊。而我們又怎知,他人不會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創意也感到驚艷或欣賞呢?

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關鍵在於,為人父母者是否保持高度的自覺和理性,在對待子女的教育過程中能否將私心降至最低(父母的未竟之夢何須孩子來實踐?),有否真正地就孩子的心性特質和需要認真的思考和衡量?畢竟,孩子的成長,不等人的!在我們欣羨嚮往之餘,給自己一段平心靜氣的時間,來思索上述這兩個或更多的問題難道不會比向他人看齊來得更迫切?

部落到處都有,而您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部落?這股旋風所傳達的不過是為人父母的人們在百千種教育方式中擇一而力行,以及如何盡心盡力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罷。也是一種風格。藉此,我們或可思考自己養育子女的方式,從而建立起自己的風格。 Mimi 2005/08/19

2006年2月4日 星期六

問題學生,還是問題老師?

人人都喜歡好孩子、好學生,為什麼?好教啊!真的嗎?答案應該是-好指揮,輕鬆管,而且輕易可以應付吧!

相信,任誰都不喜歡麻煩、棘手、流汗的事,多數人都想過輕鬆領薪水的日子。那麼,我們思考一下,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在面對孩子-人-時感到困難、棘手,是因為能力不足還是運氣不好?又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感覺到某個孩子或某位家長是麻煩的,這是否意謂著,當你在面對您口中所謂的麻煩的「人、事」時,可能因做法不當或思慮欠周所致?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您,曾經深刻的思考過這些您覺得惱人麻煩之事的來龍去脈和因果循環?

在學校,若非出於不得已的情況下,多數時候,家長總想進一步了解或設法解決孩子在校與學業上的表現問題,往往卻讓校方(通常是校長)賞了一巴掌。舉幾個例來說,擁有三十年以上「幼教經驗」的小學校長和老師對他們覺得麻煩的家長說:「『不要太相信你的小孩,你應該相信我們的教學團隊…。』、『你的孩子不適應這裡,你趕快幫他找一所小一點的學校吧,再說我們也不是辦慈善事業的…。』、『我們學校不會因為一兩個孩子做改變…。』、『學生悍,我(老師)要比他更悍才壓得住他。』、『我可以服務千萬人,待在這裡就為了這十幾個小孩,我所為何來?』…..。」

上面那些話,不僅令教育工作者的尊嚴掃地,更嚴重地刺傷並挫折父母對教育工作者的信賴。至於孩子呢?有誰能告訴我,這些傷害將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烙印下什麼?未來他們將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度量成人,還是成為一個像無理待他/她從不知尊重人的成人的人?

從這裡,我們理解也看到,這樣的人對於教育並無理想、熱誠,縱有三數十年上的幼教經驗,可卻明白的告訴我們,他們對於孩子既沒有熱情也一點都不了解孩子(他們熱衷的是校長的光環、身為教師既有的社會地位和一切優退條件),甚至於直間接的有意無意中破壞了親子之間的和諧和最基本的信任(對一個不事思考的家長而言,聽了校長老師那番話,當他/她回到家後所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先修理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讓父母那麼難堪!?)。

您可曾想過,在學校裡班級中的『問題學生』怎麼就那麼幾個,而且就是那幾個熟面孔?比方說:「學生精力過人―對上課沒有興趣或其他的興趣尚不及開發養成―頑皮搗蛋企圖挑戰權威;跑的比較快的孩子不耐於課堂上聽他都懂了的事―毫無挑戰力(不少時候,老師講的東西還是錯的);跑的比較慢的孩子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便自我放棄(是老師先放棄還是學生先放棄?),還有某些特殊原因可能來自於家庭、出自於課堂和教師…。」像上述的問題,經常是校方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需要與立場上來思考和投以關注,加上來自教師的侮辱奚落,同儕之間的揶揄嘲諷,讓這些問題益加惡化。

面對這一切「問題和學生」,學校該怎麼辦?其實在遇到上述這些狀況時,不可否認其起因往往是校方的短視、做法和處理失當(怕麻煩是其一),無法滿足學生對於學習的需求、生而為人該有的基本尊重以及足夠的信任所導致。當然也不排除因校方礙於面子,對於「缺乏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和處理」這一環始終脫不出口,任其了了。

我們都相信,在校,每個孩子都想當好學生,誠如每個「大人」在社會上也都想當好人一樣。然而,學生在校或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不當的言行」,真的就是不當嗎?還是說,其言行只是表達出他/她個人對於所受到的不合理對待的一個反應?事實上,這個「不當的言行」的反應,多半只是結果(表象的)而非真正的原因(內在的)所在。因為一定有一個導致其「言行偏差」且不被成人―教師―所接納和理解的主因。『身為』問題學生的教師,何妨花點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

如果在學校中,校方能以人為本並盡力撇開個人的好惡來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並對其投以適當的關注,我們相信,在接受幫助與獲得關注的這一方―學生和家庭―必定投以感激且盡力回報。我們也相信,每一個人,自有其生而為人基本的尊嚴是需要被重視與維護的,即便是孩子(學生),他也是一個擁有人權的完整的獨立的個體。

感謝孩子為我們點起的這盞燈!奧運聖火所傳遞的是-人類挑戰極限的精神。那麼,孩子給我們點的這盞燈是否別具意義呢?就從今天起,讓我們的孩子不再畏懼老師、不再視上學為畏途,讓我們的教育發揮真正的功能,讓學校真正的成為孩子的天地、學習的樂園。

※ 幼教指的是―學齡前―幼兒教育,而非小學教育。事實上,幼兒教育與小學、中學教育差異甚遠,萬不可以教育幼兒的方式和心態來教導引領小學乃至中學(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們。

※ 小學階段的高年級生早已脫離幼兒時間甚遠,他們的年紀近青春期-早熟的孩子已然跨進青春期的門檻,凡事已有了自己的主意和看法,而且他們的心思澄明更甚成人,眼睛雪亮如探照燈,大人的一言一行都難逃他們的法眼。大人啊大人,千萬不要以為他們的身長不及你,便以為他們幼稚膚淺。

※ 幼教經驗並不影響一位校長是否具有帶領中小學的能力。但是,首先您必須願意成長與自我改變,還有調整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且先於孩子的成長而成長―珍惜孩子為您點的那一盞燈。如僅一味地自滿於擁有三十年上的幼教經驗於口頭上,卻礙難實踐自我成長於丁點,那麼任誰都有理由為這所學校中的孩子憂心。

※ 以理念出發的教育場所在對待孩子―人―的態度上與教學方式,如未能以尊重生命為要並堅持其理想,僅一味地靠向社會價值觀所丈量的標準,像這樣的學校其實也沒必要多幾所罷。
Mimi 20060106

2006年2月3日 星期五

誰的標準?

標準(分數成績、事業成就、財富聲望和地位…)是什麼,由誰制定?父母的標準、教師的標準、還是社會的標準?孩子呢,有誰問過他/她的標準是什麼?給孩子定一個超高標準,美其名曰:激發他/她的潛力!這個超高標準就是他/她的未來?而這個標準是否也意謂著只要你―孩子―按圖索驥,自然,美滿人生的距離不會太遠,那有沒有可能永遠都觸及不到?

老生之所以常談,不是因為沒有談出結果,也不是沒有在心上留下蛛絲馬跡,只因為不論老生怎麼談,外在力量的強度始終高過於您內心的聲音和認知。於是,老生常談如過耳輕風,滑了過去就像落葉入水,絲毫沒有半點,聲響(也許,河狸才聽得到)。

我們都知道,任誰踮起腳尖伸長了手臂也搆不到天上的星星,就算可以,那顫顫抖動的姿勢我們又能持續多久,五分鐘,五個月還是五十年?

想像一下並給自己一個片刻靜心的機會且捫心自問,我們為孩子所定出來的高標,自己做得到嗎?是的,這也許是激發潛能的一種方式或手段,也的確,少部份的孩子他們達成任務,可並非大多數喔。大部份的孩子都沒有辦法(不是不能就是無法適應,其中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他們不是淹沒在這些高標之中便是迷失在高標的叢林裡。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不事思考者則繼續以此來督促自己的下一代。至於少數完成任務的出色的優秀的孩子,我要問,他們過的快樂嗎?生活美滿嗎?更重要的是,他們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嗎?

成人對於孩子何時或是否能完成父母為他們所訂定的標準,經常操之過急要不就是期待太高,卻也因此造成雙方的壓力、困擾和衝突。既然您那麼在意您的孩子能否達成任務,那麼我想知道的是,您對於如何充實自己是否也有同樣高度的期許呢?

若說,成人也能以對等的心態與堅持,砥礪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動自發的終生學習者,那麼我們自會清楚的經歷到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心理轉折,乃至理解到學習的本質為何,自然能夠定出一個合理的標準-既量力而為又不失挑戰的範圍-不僅為孩子也為自己。重要的是,我們將不會繼續成為永遠只看得到『標準』的短視的累犯。那麼,親子之間的困擾或衝突還會繼續存在嗎?親子關係是否因此得以回到一個比較正常的狀態呢?

請再一次想像,倘若親子共學能為我們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默契,以支持由家庭成員各自擬定的標準:學習內容、方式和速度,不僅能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化解成見,同時為親子之間的關係帶來良好的循環的話,何不?如果一個家庭中上至父母下至子女,每一個人都能以學習為樂並在其過程中相互扶持與關切,那麼舊有的惡習或惡劣的關係自會得到汰換,取而代之的是持續前進的動力和朝氣。家庭間夫妻、親子等的關係,自然而然地也就回到正常而良好的軌道上。這樣的關係將帶領這個家庭的成員,不斷地向未來邁進甚至超越過去所不曾觸及的層面,以及到達所不曾經歷過的境地。 M imi 20060110

希望,從這裡開始!

在我們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往往輕忽了下述事實的威力。比方說,「比較」-拿自己的孩子和兄弟姊妹乃至與他人相較-長別人的威風滅自己孩子的自尊自信。經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輕易地陷入無意義的比較的情境中,卻也因此造成親子之間的疏離,甚至波及同儕之間的情感。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unique)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樣貌、個性,有自己的思維、接收與學習的方式,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相處模式和文化…。當父母毫不自覺地、自以為是地運用比較的手法企圖讓孩子有所改變或長進之時,已然傷了孩子的自尊並挫折了孩子的自信。

每一對父母在帶領和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自有其不同的信念與方式,乃至於所付出的心力亦大不相同。理由是,每一個人對於所謂的社會價值、成就等等字眼,自有一套解讀方式,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一把尺以度量所謂的優先順序。在這種情況底下,硬生生地拉著孩子同他人相較,自然衍生出許多不必要的爭執與衝突,不但無益於親子關係還破壞了自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是他們生命中無足輕重的一環。也就是說,在他們幼小的生命中再也沒有任何事比學習更重要的了。但是,學習往往也是最令人不快與消耗精力能量的事。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大人」並沒有掌握到正確學習的方式,沒有深入瞭解孩子的心性與興趣(包含興趣的啟發與養成)之所在;「大人」自己沒有學習的意願卻又不斷地要求孩子-「你要比我強!」;「大人」慣於輕諾又無法貫徹始終…。

總而言之,孩子需要的是適時的引導和啟發,支持和肯定(具體的行動)而不是比較和苛責。如果在我們教養孩子的當兒,我們能夠先行思索這一切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循環路徑,相信,身為父母的我們,往後在教養子女的同時,將不會輕易地陷親子關係於困境中,對於孩子的需求與心理亦較能夠以同理的態度相待之。

新的一年裡,我們期許自己做一個不一樣的父母,讓孩子刮目相看,以我們為傲。

希望,從這裡開始! Mimi 200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