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3日 星期五

誰的標準?

標準(分數成績、事業成就、財富聲望和地位…)是什麼,由誰制定?父母的標準、教師的標準、還是社會的標準?孩子呢,有誰問過他/她的標準是什麼?給孩子定一個超高標準,美其名曰:激發他/她的潛力!這個超高標準就是他/她的未來?而這個標準是否也意謂著只要你―孩子―按圖索驥,自然,美滿人生的距離不會太遠,那有沒有可能永遠都觸及不到?

老生之所以常談,不是因為沒有談出結果,也不是沒有在心上留下蛛絲馬跡,只因為不論老生怎麼談,外在力量的強度始終高過於您內心的聲音和認知。於是,老生常談如過耳輕風,滑了過去就像落葉入水,絲毫沒有半點,聲響(也許,河狸才聽得到)。

我們都知道,任誰踮起腳尖伸長了手臂也搆不到天上的星星,就算可以,那顫顫抖動的姿勢我們又能持續多久,五分鐘,五個月還是五十年?

想像一下並給自己一個片刻靜心的機會且捫心自問,我們為孩子所定出來的高標,自己做得到嗎?是的,這也許是激發潛能的一種方式或手段,也的確,少部份的孩子他們達成任務,可並非大多數喔。大部份的孩子都沒有辦法(不是不能就是無法適應,其中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他們不是淹沒在這些高標之中便是迷失在高標的叢林裡。當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不事思考者則繼續以此來督促自己的下一代。至於少數完成任務的出色的優秀的孩子,我要問,他們過的快樂嗎?生活美滿嗎?更重要的是,他們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嗎?

成人對於孩子何時或是否能完成父母為他們所訂定的標準,經常操之過急要不就是期待太高,卻也因此造成雙方的壓力、困擾和衝突。既然您那麼在意您的孩子能否達成任務,那麼我想知道的是,您對於如何充實自己是否也有同樣高度的期許呢?

若說,成人也能以對等的心態與堅持,砥礪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動自發的終生學習者,那麼我們自會清楚的經歷到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心理轉折,乃至理解到學習的本質為何,自然能夠定出一個合理的標準-既量力而為又不失挑戰的範圍-不僅為孩子也為自己。重要的是,我們將不會繼續成為永遠只看得到『標準』的短視的累犯。那麼,親子之間的困擾或衝突還會繼續存在嗎?親子關係是否因此得以回到一個比較正常的狀態呢?

請再一次想像,倘若親子共學能為我們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默契,以支持由家庭成員各自擬定的標準:學習內容、方式和速度,不僅能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化解成見,同時為親子之間的關係帶來良好的循環的話,何不?如果一個家庭中上至父母下至子女,每一個人都能以學習為樂並在其過程中相互扶持與關切,那麼舊有的惡習或惡劣的關係自會得到汰換,取而代之的是持續前進的動力和朝氣。家庭間夫妻、親子等的關係,自然而然地也就回到正常而良好的軌道上。這樣的關係將帶領這個家庭的成員,不斷地向未來邁進甚至超越過去所不曾觸及的層面,以及到達所不曾經歷過的境地。 M imi 200601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