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轉 彎

未知的旅程,本就充滿不安、冒險和挑戰,可能比吃了這一餐,下一餐還沒著落的情況更令人驚慌。在家教育,看似前景迷濛,實則風光明媚。

傳統教育,教給我們的,一向是找答案。然而,一旦習於旁人給答案,或凡事傾向書裡求,我們便放棄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滋養自己的機會。找答案並不是那麼急迫的事,解決問題的路也不會只有一條,何況人我個性,處理問題的態度、方式,或應變,盡不相同的背景下,即使找到答案,亦無法照本宣科的進行複製。

刻舟求劍,並非在家教育的精神,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式,方得以行遠。不妨從觀察身邊你的、我的、他人的孩子的身上,及其學習、反應和表現獲得啟發,亦從反思自己過去的學習歷程中得到指引。惟,透過汗水、淚水得到的線索,才真正是對孩子和自己有幫助的良方。

在家教育,除父母親陪伴和協助孩子落實生活與學習外,極大範疇是學習如何調整自我、修正看待事情的角度,重新審視價值觀,於是,再一次發現自己。順其自然,帶著孩子,篤定地,在山重水複間,走出自己的路。Ω Mimi 2009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瞞天過海

在家教育之初,阻礙重重,如人飲水,冷暖心知。當我們都已經在家待了兩年進入第三年時,才斗膽鼓起勇氣跟家裡說明,為什麼孩子沒有上學。明說,實迫於不得已,因為,紙,再也包不住火。爺爺心思澄明,奶奶精明,疑惑早在他們心裡轉悠,只不過,一時半刻間,找不到機會戳破而已。

基於鐵板經驗及不讓老人家過份操心,我們決心隱瞞在家教育的事實。盡管一家四口,口徑一致,爺爺的高明和謹慎,那裡是我們料想得到的。以他們的人生閱歷,踏著風浪來到眼前這一刻,豈會讓一個後生晚輩的三言兩語給唬弄過去。

我們說好了,只要爺爺打電話來,就讓媽媽接。爺爺似乎也知道,從媽媽口裡探不出什麼明堂。因為,媽媽接電話時,總是簡單扼要的說完了,話頭一轉,就轉到老人家的健康上。很合理啊。

人算不如天算,命運註定了那一天,媽媽出門,爺爺打電話來,然後,爺孫倆在電話上一陣@#&%!^x$*Œö之後,爺爺終於證實他的疑慮非子虛烏有。待媽媽一返家,孩子說,媽媽,爺爺打電話來,問了一堆問題,還問我班上有幾個同學,我們這個年級有幾班,每天上什麼課,功課多不多,什麼時候月考。呵呵,自以為瞞天過海,其實,老人家心裡清楚得很哪。最終,我們推派爸爸回家,講清楚。

當孩子無法在既定道路上學習和發展時,必然引起家人親友憂心掛首,尤其身為母親/媳婦,壓力首當其衝。縱然,面對教育人人有本理想的藍圖,或是苦衷,但在這個背後,有一道更強悍的社會價值觀監督著,使得你無法越雷池一步。然而,若要讓這架飛機起飛,除了篤定和決心外,不曉得還有什麼字眼能說明我們當時的處境和感受。篤定,是一經確定要做的事,全力以赴,不為旁騖或他人意見、言語所擾。篤定,還帶有某種程度的自信吧!Ω Mimi 2007

給孩子一雙合腳的鞋

搞飛機,聽來戲耍的成份高於正規學習,可卻是孩子們在家教育的重頭戲。因而,我們遇到不少人問起相同的問題:這麼難,小孩學得會嗎?不過就是做做飛機、玩具嘛,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以後要做什麼呢?

我們的經驗是,與其憂心孩子學不學得會,不如給他機會;與其粗糙草率學習過多不知所以的東西,不如從興趣入手,學習這條路或要來得愉快和深刻。事實上,我們很難判斷什麼東西學了有用,什麼東西沒有用。回想一下,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皆由各行各業來充實,因而,不論什麼行業,專精就有發展的機會。據此,不論孩子想學什麼,只要有興趣,我們便給予全心的支持和鼓勵。我們也相信,不管什麼興趣,唯機會與嘗試,小樹苗終有成大樹的一天。

給孩子一個跨得過又不失挑戰的門檻,一如給他一雙合腳的鞋。然而,一個企圖心旺盛、成就動機強烈的人,對於門檻的高度自非輕易妥協。在我們的經驗裡,一向是孩子們給自己設定標準,而他們給自己立的門檻,經常令我們瞠目結舌,望塵莫及!以至父母能做的,只是不斷地提醒他們休息,休息。孩子的企圖心,雙親自嘆弗如。

讓孩子用自己的力氣呼吸,用自己的步伐前進,從興趣開花而後結果,繼而保有赤子之心,終其一生。孩子有機會,為自己想做的事盡力,也從盡力中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和為滿足父母、社會期望之最大不同處。

當孩子發現自己內在的需要被重視,自然也是卯起來奔馳的時候。鬥志昂揚,不輕言放棄的哥倆,說得好:學習沒有捷徑,自己努力比什麼都管用。因興趣、好玩而觸發強烈的學習動機,並促使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展現出,非但不退,反而更加勇往直前的決心與魄力。Ω Mimi 2007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那怕風霜雨露,只信雙手萬能。這是空軍軍歌中的一句歌詞,也是孩子們諸多座右銘之一。他們花許多時間思考、提問、描述腦袋中的東西、質疑和辯證,因而了解到物體的形貌、功能,及其間的關聯。每當他們提問或質疑處得到合理解釋,便著手創造腦袋中的想像。他們在實做中琢磨手的能力,也從熟練中體會到動手做的樂趣。

從興趣出發,學習的態度與情緒始終得以維持在某一個高峰,時而走走停停,亦絲毫不減學習的樂趣與熱情。學習就這麼一回事,經過休息,喘氣,沉澱,消化,發酵,內化,從而發展出個人的觀點和想法,乃至提出建樹。

個人對學習的認知,是獲得知識、技藝、技術等的攝取或投入訓練與養成的過程。而學習,需要動機(好玩、有興趣),情感的支持和實踐的勇氣。知識,須透過不斷的探索、驗證,進而理解深化,在琢磨的過程中,獲得滋養和成長。

做學問習新知,量不在多,但求一門專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次第而進。跬步千里,能力是日積月累建築上去的,惟持之以恆堅持不懈。若我們始終耽溺於對量的執求,那麼到達質的境地,亦將更加地遙不可及。

孩子的學習步調快慢,無法經由制度來規範,取決於個人的飯量和胃口,消化與吸收而定,就好像呼吸的頻率和深度,人人不同。學習也不需要特定的時間和形式,沒有所謂特定年紀才能學什麼的道理。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要學會不拘小節。而認知,亦非受教育唯一的目地。

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敏銳晶亮的眼睛,遺憾的是這雙眼睛,在成長過程中,因過多莫明的壓力致光采漸失。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當眼睛不再發光,生命的彩度亦將褪色。

學習路上沒有真正的輕鬆。學校教育的辛苦來自消耗,來自為應付家人、社會的期望而忙碌;在家教育的辛苦,來自為明確的目標奮鬥。無論如何,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為自己奔馳,使其得以從容,堅定的速度在知識殿堂探密,在生活叢林悠遊。

不論孩子受的是在家教育或學校教育,雙親的態度,篤定的態度,對自己跟孩子都很重要。我們帶孩子,沒有高深的理論和教條,憑藉的是父母的直覺和自覺,有的是身體力行,和對人的希望,順著自然本性而為,以及對其需要的尊重。Ω Mimi 2007

動手做,惺惺相惜

喜歡動手做的人,講起興趣、專長,雙目如鷹,炯炯有神。談起引擎馬達等等,興之所至比之女性數鑽石的勁頭,還要來得熱烈盎然。除了實做的技術,他們自身的素養和品味,才是令他們散發自信與光采的源頭。

看到同好的傑作,那份欣悅,彷彿作品己出;主動出手協助同好解決問題和困難,似也是其興趣的一部份;當孩子們登門求教,他們並未因為你是孩子就不看在眼裡,反而盡力指導,將他們的當家本領悉數教給你。我們經驗到,一個人內涵有多深,肚量就有多大,絲毫不在乎,你會否超越他。謙謙君子亦若是。

唯一,他們沒有顯目的外在、輝煌的背景,但是,他們有學校裡教師所沒有的衝勁,熱忱和耐心。認識他們,源自於興趣與動手做的緣份,這是孩子們的福氣,是學習仿傚的對象。Ω Mimi 2007

動手做,看個性

曾觀察過三、四十個孩子動手做的現場,那真是一幅樂趣橫生的畫面:有人獨立、有人依賴,有人自信、有人沒主見,有人巧手精工、有人粗枝大葉,有人專注、有人散漫,有人要求完美、有人敷衍了事。孩子們的個性氣質,那麼清晰地鋪陳在眼前,從他們手裡創造出的作品亦是五花八門,各有各的風景。

當孩子全神貫注在創作上,是不容打擾的時刻,從他們全身心意熱切的肢體動作,感受到他們的投入和期待,還有一絲絲細微不易察覺的自信和喜悅,自他們的眉眼、唇角掠過。作品完成的剎那,那股滿足就像瀑布傾瀉而下般暢快。

根性生來眾不同!每個孩子的心性、質地和天賦是那樣的分明,唯有發覺適合孩子本性的學習方式,他們才能獲得適時與實質的幫助。Ω Mimi 2007兒雕營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靈光一閃的剎那

沙發裡的創作者,可能無法理解動手做帶來的樂趣。

回想一下,當我們專注在一件事上時,思緒活絡,感覺敏銳,點子也源源不絕。而一個具有實驗精神的人,必然也精熟於動手做。在實踐的過程中,不但凝聚想像的精采,更創造出令人眼睛為之ㄧ亮的感動。

孩子們在創造一件作品時,往往有畫龍點睛,會心一笑的巧思、奇想。像麥當勞的咖啡杯變成機頭罩;豐力富奶粉罐的鋁蓋,成了品質保證的機艙罩;台灣啤酒、海尼根酒罐搖身一變為箭身。相信,這幾家公司壓根兒想不到,他們的容器,在兩個孩子手裡有新用途。其他還有,像糖果罐製成的火箭「藍莓子號」,牙膏肥皂盒等打造的車箱、軌道等。實做,激發想像盡情發揮,靈光一閃的剎那,作品有了生命。

創造,是人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欲望。如果孩子們有足夠的時間以觀察,更多的機會以動手做及深入體會,自然而然地,於此一過程中,砌築他們個人的品味與美感。風格的養成或需經年累月,若品味與素養根植於從容的步調間,將開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絢麗花朵。Ω Mimi 2007

※ 圖片請見,飛行種籽 Soaring Eagle部落格。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意想不到的收穫,動手做

每個興趣的背後,都是一個集知識、技術的無底洞,小至材料零件大至領域。動手做的好處,就在於有大量的機會探索相關領域的知識,接觸與了解周邊各種零組件、器材等的功能、特性和材質,還有替代品的開發與應用。意想不到的收穫,絕非平空而來。當我們積累了入門所需的知識,熟悉工具的使用,及上述各個環節有了概括的認識和掌握,想像於焉發生。

在動手做的過程中,除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一項附帶而來的能力,是變通。解決問題靠的是相關知識、技術和經驗,但方法不會只有一個。某些時刻,直線距離非但不是最便給快捷的途徑,可能還會因此繞遠路。這個時候,變通能力就很重要。

變通,指的是一種應變的能力,不墨守成規、不侷限在先前解決事物或問題的經驗上。簡單的說,就好像媽媽正做一道需兩匙白醋的料理,無醋卻又獨沽一味,那這道菜可能就做不成;假設,做菜的人對酸味有涉獵,就會利用手邊現有的像檸檬來取代白醋,滋味或更上層樓也說不定。

變通能力來自於對該領域的瞭若指掌,熟能生巧讓問題迎刃而解,亦從因熟而巧之中發展出變通的能力。於是,當手中握有這把鑰匙,若再在替代品的開發與應用上下功夫,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速度,且不會受制於技術或器材的不適用等任何突發狀況,而造成手上工作延誤,或等待的窘境。可以說,變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術相提並論。

促使個人創造力/創意發揮的元素,除自身的內涵和素養,尚有技術水平的高度,解決問題和變通的能力。集合了上述元素,亦將是創造力與創意盡情發揮的時刻。誠如攝影師,在他深入鑽研攝影、攝影器材、暗房工作、紙張與藥劑等等,當理性與感性交會剎那,創造出一幅傑作即日可待。

玩,實有研習與學習之意。從孩子對好玩的態度中,體會到「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道理。要不是因為好玩,這條路可能走不到這裡。太辛苦了。若非興趣和熱情的支持,面對那一連串的裁,切,刨,銼,釘,鑿,焊接或膠合,還有反覆的修復和不斷地拆卸組合,必然感到枯燥乏味,而那些長相奇特的零件器材,肯定也是令人頭昏腦脹的元兇。

動手做,激發想像盡情發揮,其最大的優點,還在於提供我們透過眼睛的觀察,經過手指的觸摸塑成,並在嘗試與體驗的過程中,深入一個領域探索並發展出自己的道路。抑或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開啟一扇門,創造新契機。Ω Mimi 2007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收拾不了的房間

對許多人而言,將屋子收拾打理乾淨,乃至一塵不染比什麼都重要。然而,不能接受混亂的人,可能無法想像,亂中有序,對一個創作者而言,亦是其創造的一部份。混亂雖令人困惱,但是,產生混亂的原因,在創作上別具意義。比方說,創造力十足的人,敢於挑戰未知的勇氣和爆發力相對充足,亂,大概就是他的樣子;謹慎雕琢的人,難免放不開,桌面的整潔度通常也來得較高。

一屋子混亂,的確令人驚慌,可是,當父母忙不迭地嘮叨再三,不僅削弱孩子嘗試創造的動機/動力,還澆熄了創意的種籽。經驗也告訴我,若將工作場所收拾得太乾淨將不利於孩子創作,而深怕弄髒弄亂亦致創造力難以發揮,一如緊張的父母,擔心泥巴沾污了孩子身上的新衣,處處掣肘以至於孩子無法真正投入玩泥巴的樂趣之中。或許,這些不起眼的原因,正是導致孩子靈光一閃的點子,無疾而終吧。

我們家現有這麼一個收拾不了的房間,兩張兩米長、九十公分寬的桌上,擱滿各種工具、零件和材料,有些東西細碎到米粒大小;立在牆角邊的珍珠板、巴沙木、航空板;木條,炭纖管,金屬管,噴漆罐;舊物新作,和撿回來的爛飛機,破紙箱、容器,還有一堆無法再利用發揮的廢料,幾乎淹沒了走路的地方。這就是孩子們的創作基地,經他們創造出來的作品,無一不源自這零亂無章,且不足三坪大的小空間。事實上,這房間還只是亂源而已,他們一旦卯起來工作時,那才真是壯觀。

創造,是驅策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之一。無論如何,亂也好,創作也好,過程帶來的滿足遠高於作品的呈現,而作品完成的興奮,亦被迅雷不及掩耳的新構思和挑戰給淹沒,就在這無中生有的一程,又一程中,向未來挺進。Ω Mimi 2007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有的教育模式莫不以升學為重,導致動手做比拿起書本還要困難。社會上,鼓勵讀書,卻不重視實做能力,以至於,讀書人養成眼高手低的陋習,而擁一身技藝者又往往對書本沒興趣。如此一來,理論與實踐永遠分據河的兩岸,成了學習上莫大的缺陷。

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向不會印在書本裡。在動手做的過程中,錯誤和挫折是常態,若非興趣與熱情使然,將難以通過其考驗。實做提供的不僅是完成一件作品,大部份時間應對的,是解決問題。經常,看似簡單的物體,背後是複雜的製程,充滿挑戰的工法。若非經驗,一眼能看透物件的工序與製程,必然經過錯誤和挫折的洗禮。如何解決問題,就成了最大的挑戰。而在錯誤中修正,挫折中學習,做的愈多經驗愈豐,遇到問題益發靈活以對。

動手做,一直是我們家落實學習的初衷。動手做無他,惟反復實踐,於過程裡掌握技巧與門道。在實踐中,精進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驗與理論交互驗證,兩者並進,相輔相乘。實做,也是維繫知識與生活不脫軌的最佳途徑。

動手做,刺激思考,觸動感官及提昇自信,鍛練手眼協調,增進表達能力,還給人帶來成就感,認識及正確使用工具。也在這個過程中,練就不輕言放棄的意志。有意思的是,工作者附帶創造自己的工具和工法。

孩子們自幼長成於動手做的環境中,對他們而言,動手做就像吃飯睡覺般家常。凡遇難題,自然是動手一番,在那個過程中獲得靈感和啟發,也在那個過程裡,解決問題。誠如,歐陽修言,我亦無他,惟手熟爾。Ω Mimi 2007

巧手非天成,練習再練習

裁,切,刨,銼,釘,鑿,焊接或膠合…不論曲線弧形,還是稜角分明,絲毫不馬虎。對作品,除功能,還有外觀的高度要求,有模有樣。巧手非天成,經無數嘗試,練習再練習。

在動手做上,兩個小孩可是經過一番實戰,眼淚鼻涕,情緒抱怨,一樣不缺。對完美的要求,看在眼,苦在手,眼高手低,最是磨人。這個階段,是心力接受巨大挑戰的時刻,是放棄或繼續前進的關鍵,就好像傷口即將痊癒之前,必然也是最痛的時候。※ 請參閱標籤:成長故事/自製玩具是發揮創造力的開始。

在琢磨手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的能力與極限(潛力)。遭遇困難時,學會判別問題的輕重緩急,及解決的優先順序。挫折考驗的是,能否一以貫之的態度和毅力。唯有通過它,一切才都是真實的。無論如何,雙手的能力一經養成,那是一輩子的禮物。當手的能力提升到眼界的高度,亦是真正邁向手腦並用的開始。

隨著手的能力提昇,技術的養成與發展亦隨之而上,還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層次,這其間的關聯若非身體力行,無法切身體會。有了紮實的技術為底,接下來,船要能航,飛機要能飛,已非單純的兩根電線、一顆馬達的問題,面對更多的是,理論的支持和檢驗。實做為矛,理論為盾,學習路上擁有這兩項利器,開創自己的道路指日可待。

然而,徒有技藝的架子不足以成氣候,內涵才是血肉,是精神。內涵的提昇,無法等到技術的高度達到預期的水平,同時進行並不衝突,反而更能引領孩子迎向高峰挑戰。誠如,拍好一部電影不難,難在於,如何拍出一部好電影。正說明了技術容易掌握,而內涵則需要長時間的澆灌與滋養。Ω Mimi 2007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種瓜得瓜:動手做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歐陽修

當孩子僅數月之齡,即開始為他們做東西,從牆上的吊飾,摺紙,到身上穿的毛衣、外套都有。孩子總是很得意的穿上媽媽為他縫製和編織的衣帽。記得,有一次,將他畫的爸爸的大頭圖,織在毛衣上時,他樂得天天都要穿著那件毛衣。

孩子對牆上隨風飄盪旋轉的吊飾充滿好奇,肉乎乎的小手揮呀揮的,一旦抓到它,得意的笑個滿懷。若一把拉下那個吊飾,便說,還要,還要(復原)。經常就雙手緊握,盯著懸垂在書房門口轉動不停的吊飾,呆上好半天,咿呀好奇,怎麼它會動。

母子間信手做點東西,常常是孩子點菜媽媽動手,樂此不疲。漸漸地,孩子可以握住工具時,自己要,自己要,這是他宣告自主時代的來臨。從此,動手做在孩子的內裡生了根。

好長一陣子,孩子們沉浸在立體紙雕作品中,像熱氣球、火車,鳥等。有些是現成的紙雕集,買回來按圖索驥,從那個過程裡,學到結構的基本概念;另一部份,則從他們自己的想像出發。除此之外,為配合戰爭場面的需要,他們自己設計和調製火藥(真的火藥),還各自為麾下大軍創造源源不絕的兵力,及無數的兵器戰艦。然後,揮軍海邊,挖戰壕設碉堡,兩軍對仗廝殺一番。那場面,真有煙硝味。

積木,是孩子進入實做前很好的引子,玩的過程,充滿想像。兩個孩子一直上到八、九年級都還在玩樂高積木。他們從不按著積木的圖說操作,而是依著自己的想法,將腦子裡想像的形體拼湊出來,一試再試。隨著他們對物體的結構日漸掌握,手裡拼湊出的作品亦趨複雜,令人驚豔。

拆解和重組,是透過雙手實踐的另一個重要的環節。缺少這個動作,在進行實做時,會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熟悉關節的運作方式。像孩子們在玩積木時,為了將腦子裡的影像現形,不斷地在拆卸和重組這兩個動作中模擬,直到形狀具體呈現。這時期的經驗,為日後在物體結構與關節運動上,扎下根本。Ω Mimi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