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種瓜得瓜:動手做

我亦無他,惟手熟爾―歐陽修

當孩子僅數月之齡,即開始為他們做東西,從牆上的吊飾,摺紙,到身上穿的毛衣、外套都有。孩子總是很得意的穿上媽媽為他縫製和編織的衣帽。記得,有一次,將他畫的爸爸的大頭圖,織在毛衣上時,他樂得天天都要穿著那件毛衣。

孩子對牆上隨風飄盪旋轉的吊飾充滿好奇,肉乎乎的小手揮呀揮的,一旦抓到它,得意的笑個滿懷。若一把拉下那個吊飾,便說,還要,還要(復原)。經常就雙手緊握,盯著懸垂在書房門口轉動不停的吊飾,呆上好半天,咿呀好奇,怎麼它會動。

母子間信手做點東西,常常是孩子點菜媽媽動手,樂此不疲。漸漸地,孩子可以握住工具時,自己要,自己要,這是他宣告自主時代的來臨。從此,動手做在孩子的內裡生了根。

好長一陣子,孩子們沉浸在立體紙雕作品中,像熱氣球、火車,鳥等。有些是現成的紙雕集,買回來按圖索驥,從那個過程裡,學到結構的基本概念;另一部份,則從他們自己的想像出發。除此之外,為配合戰爭場面的需要,他們自己設計和調製火藥(真的火藥),還各自為麾下大軍創造源源不絕的兵力,及無數的兵器戰艦。然後,揮軍海邊,挖戰壕設碉堡,兩軍對仗廝殺一番。那場面,真有煙硝味。

積木,是孩子進入實做前很好的引子,玩的過程,充滿想像。兩個孩子一直上到八、九年級都還在玩樂高積木。他們從不按著積木的圖說操作,而是依著自己的想法,將腦子裡想像的形體拼湊出來,一試再試。隨著他們對物體的結構日漸掌握,手裡拼湊出的作品亦趨複雜,令人驚豔。

拆解和重組,是透過雙手實踐的另一個重要的環節。缺少這個動作,在進行實做時,會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熟悉關節的運作方式。像孩子們在玩積木時,為了將腦子裡的影像現形,不斷地在拆卸和重組這兩個動作中模擬,直到形狀具體呈現。這時期的經驗,為日後在物體結構與關節運動上,扎下根本。Ω Mimi 20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