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什麼樣的分數才不讓人太驚訝


冗長的畢業典禮正進行著,台上校長口沫橫飛,並肩而坐的甲乙兩生也聊得起勁。

甲:你基測考幾分?
乙:滿分啊。
甲:滿分…*öŠ#*£¿?
乙:嗯。
甲:滿分?滿分是幾分?
乙:100啊。(神色自在,一點不為分數給絆住)

100,盡管這個分數遭到輕視、遭人側目。沒人會多看你一眼,因為,你無法用分數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潛在和存在的價值,自然在這個蠻橫封閉的體制內,得不到生而為人該有的尊重。

孩子決定考基測時,校長叫住他,說:『你不要對自己考出來的分數太驚訝。』是啊,在家教育一直不被認同且得不到尊重,多數教育工作者亦對此教育方式持高度質疑,而那不信任點點滴滴,皆寫在言語肢體間。

分數,是判定一個人有無價值的唯一指標

豈止基測,且聽聽在期末專題報告上,教務主任跟孩子間的對話:

教務主任一看到兩個男孩,扯開了嗓門說:「你們的分數(成績)要打八折。」
男孩:「為什麼我們的分數要打八折?」
教務主任:「因為你們在家教育沒那麼優秀。」
男孩:「憑什麼說我們在家教育就不能優秀?」

數字如果是萬靈丹,那麼不論是學校的分數,還是基測成績,怎麼都比不上,人生道路上,經千錘百鍊得到的獎賞來得更具價值。我們的社會需要真正能夠貢獻的人材,絕非考試菁英,更不是訓練有素的,機器。 Ω Mimi 20070614 畢業典禮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每個孩子都用奇特的方式長大

每個人都有一段獨特的童年/人生經歷,是他人欣羨的幸福,或不為人知的辛酸悲悽,都直接地影響其一生,乃至下一代的未來。每個孩子都用奇特的方式長大!

父母疼愛的孩子會長大,命運坎坷孤苦伶仃的孩子也會長大;幸福的孩子會長大,被詛咒厭棄的孩子一樣會長大;健康的孩子會長大,貧病交迫的孩子還是會長大;優秀的孩子擁天據地,而平凡的孩子也有其熱鬧人生。然而,有些外表無異看似幸福的孩子,其實和遭逢痛苦啃蝕身心的孩子際遇不遠,都背負著我們無法確切得知的真相及包袱,像:幼失怙恃、父母離翼、重男輕女、性侵害…等等。孩子的自信自尊,也隨著一滴滴沒有淌出的淚水浮流般潛入地底。

現實生活中,不計其數在缺乏關愛下長大的孩子,同時也被不當的方式―家庭、學校―教養著,長期下來導致的身心不平衡及言行思維上的扭曲偏差,其影響之深遠。而且,在許多案例中尤以家庭不睦,成人的理直氣壯是同理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愁惱的。像有些家庭為了孩子,雖仍維持其表面的和諧,可是父母的無心與態度歧異,無辜的孩子要非左右逢源便左右為難,自然而然,孩子也學會兩邊都不得罪的心態以自處。

上述的家庭也總有些相似且耳熟能詳的句子代代流傳著,像:「我沒有能力」、「孩子跟著我學不到東西」、「我實在沒興趣帶小孩」、「教不來」、「忙,這一切為的還不都是小孩」及「我也是這樣長大的,他/她為什麼就不行!」。事實上,這些話一經出口便巧妙的迴避無心父母的責任義務,迴避和孩子相處的機會,也逃避自己。殊不知,孩子也在此種模式中默寫他/她個人的童年/人生經歷,同時決定了未來他/她面對人生和子女的態度。除非,未來的成人,有能力看到/面對自己問題的癥結,否則改變是不會發生的。

盡管每個孩子都用奇特的方式長大,但是我們可以讓過去的經驗/經歷止於個人,讓那無止境的輪迴就此結束在這個當下。而我們也要有信心,一定有能力為孩子創造/營造一個,不同於個人過去的成長環境和默寫空間。想像一下,當這個過程轉變為一段奇妙的旅程,途中我們得以重新面對/認識自己,與我們心手相連的孩子也將獲得一個全然不同的人生。 Ω Mimi 2006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以身作則

與其嘮叨孩子奮發向上努力勤學,不如父母親以身作則並持之以恆。下面兩個例子。提供參考。

「曾不知幾回,這位朋友總在朋友間談論自己對學習電腦這件事興趣缺缺,不忘調侃自己是電腦白痴,頗以此自豪。當她講這些話時,她的女兒就在一側。幾年過去,孩子大了―過暑假升高二,大到有自己的想法見解,大到開始檢視父母的言行。這位朋友在電腦方面仍然維持其一貫的空白。一日,她,一本往常的督促孩子功課考試…。女兒當著我們面前毫不客氣的頂她:『媽,你煩不煩哪,你允許自己做個白痴,為什麼我就不能對功課沒興趣?』」

「另一位朋友是她家裡的指揮官。有一天,她說要成就孩子,要讓孩子學好英文,於是,完全不顧丈夫的反對,便帶著孩子到國外住了兩年。兩年後,帶著孩子回台。一日,到家裡來玩。我問她:『你在國外住了兩年,英文應該很棒了吧!』他兒子很不削的搶著說:『那有,她根本都不會。』我朋友很不高興的說:『誰說的,我會好不好。』她兒子又說:『你會什麼,每次還不都是叫我們去說。』那位朋友的臉青一陣白一陣,又不方便在我們面前辯下去...。」

兩個例子接下來發生的事...,不難想像吧!

隨著孩子成長,父母也要有不斷進步的決心和實踐的毅力。給孩子一個親眼目睹身為父母的我們,如何為超越現況所做的努力的機會。明天會真的,更好。 Ω Mimi 2006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分離焦慮經驗談

在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時,我們一定要先撇除學者專家等的論述,僅僅以孩子的需要為依歸,才能帶孩子過關。而非一味的以「理論」來處理孩子的狀況,那可是會衍生出許多難以收拾的問題。提供幾個由不同原因所造成的分離焦慮的例子,您參考。

例一,人為因素導致分離焦慮

萬分期待進入小一的弟弟,在開學的前一天,慎重其事的跟哥哥說:「明天學校要開學,那是第一天上課,你不能讓我遲到喔。」

一年愛班,郭老師,年方29,剛退役的熱血青年。在班親會上,侃侃談及其教育理想,充滿了熱情和衝勁,家長們的眼睛則為之發亮。

暑假前,這孩子在大班讀了一年,情況良好,一點不讓人操心。而今卻在入小學兩個月後一反常態,天天都處在緊張恐懼之中,甚至發出不要去學校的聲音。

由於他的個性比較緊又不善表達,很難問出所以然。我們雖也約定好時間,可是只要看到我轉身離開,他的心就揪在一起。接著,開始腹瀉,一次、兩次,原以為是著涼而起。漸漸的,雖然一年級只有半天的課程,可是書包裡的三件內褲經常不敷所用。此後看遍台中台北的小兒科,藥不知吃進多少,仍然止不了腹瀉。疑惑的是,當我們請假的時候,他的腸子就正常了。其間也曾經和孩子的家庭醫生討論到,是否問題是出在教室或老師的方式?

直到,經由其他家長介紹,到學校附近一位家長開的診所就診,我們才找出真正原因。那位醫生一看到我們就問:「你們是哪一班,愛班嗎?」接著霹靂啪啦說了一堆(他的孩子在仁班),邊說邊搖頭:「你們那個老師很喜歡吹哨子,吹得嗶嗶價響,上課下課都用哨子管秩序,實施軍事化管理,你們愛班連吃飯都安靜的不得了,」稍停頓,看著滿臉疑惑的我,不可置信的:「你都不知道嗎?你的小孩不是第一個了…。我先不開藥,你給他―小孩―請兩天假試試看。」

一年級,每星期有一天全天班。一年級的孩子,那一個不是嘰嘰喳喳動個不停的,吃飯時間更是笑鬧有加。不過,一年愛班的孩子幾乎是沒有聲音的―乖!一個星期二,我給兄弟倆送便當之後,便坐在弟弟教室門口等他。突然間,吸引我注意的是他班教室裡不斷傳出餐具杯盤的鏘鐺聲,小孩的喧鬧聲,還有些孩子在教室和操場間追逐,而我身後的教室裡一點聲音都沒有。當我轉頭,卻被眼前景象給懾住了。不可思議!全班32名孩子,全數埋頭苦幹,沒有說話、沒有咀嚼的聲音,連一點湯匙和餐具的碰撞聲也沒有!證實了那位醫生說的。

之後,有位班上的家長聊天聊到:「你不知道嗎,遲到,老師的態度很可怕耶,每天都很緊張,我們家現在早上都要用三個鬧鐘才夠。一個叫小孩,一個叫我,還有一個確保萬無一失!」另一位家長:「還有,小孩進教室前一定要提醒他記得說『老師早』,不然會被罰站在門口,像錄音機一樣一直說『老師早、老師早、老師早』直到學生記住為止,老師才讓你進教室坐下…。」的確,此後不久,我也聽到老師親口證實了這件事。難以置信,難以置信!

太不可思議了!這便是咱家弟弟萬分期待的小學生涯的開始,也是腹瀉不止的真相。最後,止瀉的處方是,轉學。幸運的是,弟弟在新學校裡遇到一位溫暖慈愛的洪老師,不僅止住腹瀉,還化解他對學校的緊張焦慮。

例二,90天的耐心與等待

究竟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緩解或改善孩子的分離焦慮?沒有答案。聊聊我們家哥哥的例子。

由於幼稚園的惡劣經驗,雖然才兩個月已經讓他對學校深懷恐懼,導致孩子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對學校生活是既嚮往又怕受傷害。小學入學以來,即便我們准時到校,進教室的時間還是延遲許多。經與老師溝通之後,老師願意以孩子的身心狀況考量且允許我們遲到。

有過這個經驗的母親都很清楚,每天早上都是一場拉力賽,時間在孩子的哭、鬧、不安中過去,從只有孩子的焦慮到,母親也很焦慮。孩子的焦慮不安,從步出家門到進入校門前漸次增強,進入校門到教室這段距離則顯得格外漫長辛苦。孩子的眼睛看著教室,耳朵聽著教室,小手緊緊抓住的是媽媽的手。當一步步向教室挪動,焦慮也在升高。終於,止不住的淚水湧出。日復一日。隨著對環境日漸熟悉,對老師和同學的認識越多,不安的心稍可鬆弛。

進入教室,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眼睛還盯在媽媽身上,深怕一個不留神,媽媽不見了。起初幾日,我陪著孩子待到中午下課。然後,縮短成兩個小時,一個小時;最後,在他進教室坐定,五分鐘後也就是長針指在1的地方,我會離開 ( 教室裡的牆上有面鐘 );當時針跟分針在12重疊時,媽媽會在教室的窗邊出現―這是我跟孩子的約定。當然你的離開,他免不了又是一頓眼淚鼻涕的。漸漸的,孩子已經適應了,但他仍然不安,他需要你的注意、安慰和鼓勵,需要你篤定的態度,更需要你的準時―準時對幼小的孩子而言格外要緊,那是幫助他/她安定與過關的力量。

第90天,終於發生了。當我們來到校門口,正準備往教室前進時,孩子拉住我,我蹲下,他說:「媽媽,你不要跟我進去了,今天我要自己走進去。」
真的嗎?我愣住了。
「真的,我今天要自己走進教室。」孩子說。
你確定你可以?我問。
「我可以。」孩子很篤定的說,眼睛紅了。
我摟著他:好,今天你自己走進教室,我就在這裡―約50公尺―看著你進教室。
「好。媽媽,可是你還是要在12點的時候來接我喔。」孩子交待。
當然囉。當下用力的摟了他一把。

當鐘聲響起,勇敢的孩子,挺直了背脊向前走,眼裡噙著淚,一步一揮手,直到進入教室。孩子的背影愈小,我的眼淚愈長。唯有過了分離焦慮這一關,孩子的世界才真正的敞了起來。同時,也感謝那位願意體貼孩子的老師。

例三,以社會制裁的手段孤立孩童

孩子不能適應學校/新環境的原因有許多,可能剛剛換環境,可能先前的就學經驗不理想,可能曾經有被遺棄的經驗,可能與母親的關係良好…等等。

孩子的狀況也天天不同,越是年紀小的孩子對母親的需要越是強烈,從不安到適應的緩衝期也越長,學校就不能以強硬的姿態拒絕母親暫時的陪伴。若校方堅拒母親的陪伴,就該有一個妥善的照顧與安撫,而不是任由孩子哭個不停,或將之孤立起來以警惕其他的孩子,結果卻導致孩子身心巨創。

一個活潑的小男孩,進入幼稚園小班就學,由於愛發問,惹得老師受不了。於是,老師對一個四歲男孩祭出社會制裁的手段來教訓他。老師要班上的孩子都不能跟他玩、不能跟他講話,做不到的人要扣星星還要接受處罰。孩子是敏銳的。老師不理他,小同學也沒人理他,甚至愛打報告的孩子還會特別去告狀,說某人去跟小男孩玩。小男孩受罰,跟小男孩玩的孩子也受罰;受到處罰的孩子,之後自然是保持距離。被孤立起來的孩子開始哭泣,幼稚園生涯就在成人粗暴愚蠢的態度中結束。

另一個例子,大約是剛換了新環境,新家,新學校,所面對的人事景物皆煥然一新。初入學的孩子需要母親的陪伴。學校不准,而且是以強硬的姿態拒絕母親的陪伴。久而久之,孩子不說話了,不再說話了―才半年的時間。後來,母親得知,老師將孩子列為觀察員的角色。也就是,不論班上有什麼活動,這孩子就只是觀察者而非參與者。其後轉學至他校,離開高壓的教育環境後,雖稍有起色,孩子還是不說話。除非,對方能令其感受到十足的信任與安全感,孩子才會在對方耳邊開口。孩子和母親,接下來要面對的是遙遠漫長的修復之路。這個例子,我想問的是,孩子哭泣了多久?學校為什麼要拒絕家長的陪伴,既然拒絕家長的陪伴,教師的態度及如何處理哭泣的孩子?以觀察員的名義讓孩子待在一旁而非參與的話,是否意謂著教師以不當的方式來處罰並孤立哭泣的孩子?最後,當「理論」高於實際需要時,「人」在哪裡?

的確,許多孩子有分離焦慮的傾向,有分離焦慮絕非孩子的錯,只是他/她需要可能比別的孩子多一些安心安全與篤定的感覺。上述情形,內在―孩子擁有足夠的關心和支持,外在環境―提供足夠的信任與安全感,分離焦慮都會在短時間內―大約二至三個月間―克服和改善。這些都是學校老師應該要知道,也必需接受的事實。

無論如何,都不能因為孩子有分離焦慮,就用各種名目將他/她孤立起來,或任其哭到下課;不能利用社會制裁的方式處罰學生;更不能以「觀察者」為由,孤立或拒絕孩子進入團體活動。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在學習,母親何嘗不是在學習。班上來了一個有分離焦慮的孩子,不也是上天賜給教師學習的良機!

想想吧,長大、獨立是要付出代價的,但這個代價要怎麼付? Ω Mimi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焦慮,強勢,霸道的母親…

「焦慮的母親,強勢的母親,霸道的母親…,…。」沒有錯也沒有罪,只不過是與之意見相左之人給你的標籤。經驗得之,當你離開該地之後,他們所給的批評毀謗恐怕是還要多還要糟,傳播的範圍與距離亦比你想像中的要更加遙闊。

母親的焦慮不是沒來由的,母親的強勢絕非無中生有,母親的霸道亦非僅為保護孩子在學習道途上免於受到悖逆常理的儀式規範和思想的禁錮,還為生而為人我們有學習與探求真理的自由,並終其一生以真誠的態度面對生命與一切挑戰。母親有母親的直覺,只有母親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母親知道何時才是放手的最佳時機。母親之所以焦慮,一定是她感受到孩子的不安;母親之所以焦慮,一定是她遇到無法正常處理的狀況干擾著。而隱藏在焦慮之中的訊息,正提供我們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與處理方式。

面對標籤文化,我想說的是,不必在意他人蓄意的非難和批評,不必在意他人用以毀謗你的語彙多麼粗糙暴力,至於,陌生人因道聽塗說而來的對你的誤解是來自於毀謗你的人那就更不必擱置心頭。想想,若攻擊你的人不焦慮、不強勢、不霸道,那他們何需如此旗鼓大張?

我相信人有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而毀謗你的人正為捍衛其欲望經歷衝突與糾葛的折磨。我也相信「事實的力量最大!」被蓄意訛傳的謠言必止於智者。同時,不忘感謝對方的鍛鍊,使得你因此更堅強無懼;感謝對方的磨練,使得你清楚的看到對方也有被包容與寬恕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在學習,放下。

一朝為人母,老天同時給了你我成為母親的潛能與衛護孩子的膽量。如何發掘母親的潛能展現智慧,端賴母親的用心和敏銳。勇敢的母親們,帶著孩子騎上迎面衝擊而來的浪頭,勇往直前。

近來,接二連三地聽到幾位母親描述自己被學校貼上「焦慮的母親,強勢的母親,霸道的母親…」等標籤,感到不是滋味,因而極力為自己辯駁。對於這類的事,我相信只要人類存在的一天便沒有結束的可能,而且我們也不必因為他人逞口舌,自動地再給自己的肩頭增斤添兩。因此為文與在新舊體制下受傷的孩子的母親們,共勉!Ω Mimi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