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為期望學習,不如為自己發揮

眼前,兩個人,分別是台大國貿和法律研究所的應屆畢業生。問他們,畢業後是否各自投入國貿和法律事務上發揮?「不,我們對國貿和法律沒興趣。」異口同聲。那你們為什麼不挑自己有興趣,而且願意在那上面發揮熱情的科系就讀呢?「考上啦,而且是臺大(金字招牌),」口氣裡充滿了理所當然與驕傲。

這是考試取材的結果。事實上,有志於學問和研究的學生,或不見得會考試的孩子,多少因此受阻於那道窄門之外。而進了門的,卻沒有熱情以投入的意願。任誰心裡都明白,為數可觀的孩子進大學,為的是給家人和社會一個交代。因而,從發現自己到選擇適合自己科系和學習方式的學校,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這樣的態度,是我們教育當局和整體社會所接受的!

從上面的例子深究,大學到研究所起碼六、七年光景,畢業時至少都二十四、五歲了吧。若將這段時光埋首於經深思熟慮所選擇的科系上,或潛心於熱情澆灌的興趣之中,學業完成之際,至少也已經是半個專家了。然而,當學習不是為自己出發時,談熱情何其空洞。像這樣挑一件連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做,一晃就是六七年,再加上國高中六年,不論是消耗的資源,還是虛擲的青春歲月,一再令人唏噓遺憾。

歸根究底,至少在大學學測之前,是多數孩子們青春歲月中最晦澀苦悶和無奈的時光,沒什麼事是被允許自主的,甚至不能為自己的興趣或學業爭取想要的空間和方式,既定的道路是唯一的方向。另一個原因是,當孩子背負著父母的夢想和社會期盼的使命時,提起它自己遺憾,放下它愧對雙親與社會,他們的人生無法在輕盈之中綻放與發揮,遑論做自己和學習的了。

與其孩子為期望學習,不如讓他們為自己發揮(負責)。我們期待,每個孩子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志趣,都有為自己奮鬥的機會,親身經驗失敗與成功,而非走在被制定好的道路上,成為一個不認識自己、不了解自己真實需要的人。Ω Mimi 200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