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寄宿家庭的孩子


在我們旅行中,參觀的每一所學校,與我們見面的每一位老師都問一句相同的話:「父母親一同來,還是住寄宿家庭?」

「不,媽媽和孩子一起來。」這個回答,使他們安心。他們也總是接著說,這樣最好,這樣最好。

註冊的學校及語言班的老師見到我時,分別問出的第一句話也是:「您會在這待多久?他們住寄宿家庭?」

「不,我和孩子一起待下,他們住家裡。」我說。

「那樣最好。不少住寄宿家庭的孩子出了狀況,」老師特別叮嚀,說:「還要留意他們交朋友。」

也許,有人自豪,孩子運氣好,得到寄宿家庭的疼愛與教導,使得他們重新撿回一個孩子。的確,充滿慈愛的寄宿家庭父母,對隻身在外的遊子除生活上的照料關愛,亦敏於察覺孩子的心理狀態並給予適時的幫助。不過,凡事都有對比,在可遇不可求的情況下,多聽聽學校老師的經驗與建議,或能幫助您做決定。

不得已住寄宿家庭的孩子,臉上寫滿了落寞,像株無根的萍。別看那個頭超過一百八的大孩子,孺慕之情溢於言表,每當他看到同學的媽媽時,都衝動的想喊聲,媽。其內心情緒的翻騰,可能讓他回到屋裡要哭上一回。

廣西來的孩子說:「剛來的時候,一個人挺落寞的,很不習慣,現在好多了。」這一句好多了,經半載光陰來磨。異鄉求學的孤單寂寞和心酸會隨著時間淡化,但是,與家人之間的距離卻不會縮短,尤其中國來的這許多孩子,幾乎肩扛著未來族人移民的使命。

可能,終其一生,孩子都不會和父母提及那段時光的心路歷程,以及當時對親情溫暖的渴求。但這段經歷,已在他/她的生命裡埋下伏筆,對他未來的人生乃至家庭產生影響。Ω Mimi 2008年 新旅程的起點

沒有留言: